(三)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7 题。
【甲】小石潭记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壶。
【乙】冰泉铭元结
苍梧郡城东二三里,有泉焉。出于郭中,清而甘,寒若冰。在盛暑之候,苍梧之人得救渴。泉与火山相对,故命之曰冰泉,以变旧俗。铭曰:火山无火,冰井无冰。惟彼泉源,甘寒可徵①, 铸金磨石, 篆刻此铭。置之泉上, 彰厥②后生。
[注释]①徵 (zhǐ):表示迹象、现象,引申指证明。②厥:代词,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 二者不可得兼
C.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D.置之泉上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两文都是山水游记,都交代了潭(泉)的地点,以及周边环境和游人的观景感受。
B.两文都写出了水的特点,其中甲文的水是清澈透明,乙文的水是清寒甘甜。
C.在甲文中,作者的观感有一个先乐后凄的变化,表现出官场失意后的落寞之情。
D.在乙文中,作者十分赞赏冰泉,专门为之作铭刻碑,让其声名远扬,传到后世。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出于郭中,清而甘,寒若冰。
15、甲文中“水尤清冽”的“冽”是否可以换成“洌” ?为什么? (2分)
16、甲乙两文中都用到侧面描写,请结合文意,具体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12D A.以……为乐/快乐; B.大约/能够; C.指示代词, 那/用于“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还”;D.都是动词,放置
13A 乙文不是山水游记,也未写到游人感受
14、(1)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2分)
(2)泉水出现在外城之内,清凉甘甜,寒冷得像冰。(2分)
15、示例一(2 分):我认为“冽”不应写作“洌”,因为“清冽”是融合了视觉和触觉的来形容潭水,表现出柳宗元在观察到水很清澈的同时也似乎感受到了水的冷冽,这就是一个由视觉转移到触觉的通感手法,可谓妙笔生花,增强文章表达的丰富性和感染力。
示例二(2 分):我认为“冽”不应写作“洌”,因为联系全文来看,潭的环境是“悄怆幽邃”,作者的感受是“凄神寒骨”,所以此处用上一个体现冰冷特征的“冽”字,与文章的意境更为合拍,恰如其分 (1 分)。
示例三(1 分):我认为认为“冽”应该写作“洌”,因为清洌是写水的清澈特征,与下文对于石和鱼的描写皆属于视觉角度,符合情理(1 分)。此题判断不占分。能结合文章内容或写法或主旨,具体分析“冽”指寒冷或“洌”指清澈,得 2 分;仅写出“冽”指寒冷或“洌”指清澈,没有具体分析的,只给 1 分。意思对即可。
16、示例:甲文中的鱼影和鱼趣属侧面描写(1 分),衬托出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1 分);
乙文中苍梧人得以解暑救渴属侧面描写(1 分),衬托出泉水甘寒可人的特点(1 分)。参考译文
苍梧郡城的东面二三里地,有泉水。泉水出现在外城之内,清凉甘甜,寒冷得像冰。在大暑时候,苍梧人得以用它解除焦渴。泉水与火山相对,所以我给它命名为冰泉,以此变更它旧有的俗称。铭文这样说:火山上无火,冰泉里无冰。只有这汪泉水,甘寒的特点可以验征。我铸铁磨石,篆刻了这篇铭文。放置在泉上,向后辈人展示。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