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家埠的画儿
冯骥才
[注]
①由济南驱车出来,一路向东,顺顺溜溜几个小时跑到了潍坊。再拐一个弯儿,便进入了寒亭区一个宁静和优美的小村,这就是数百年来四海闻名的画乡杨家埠。
②杨家埠的男女老少,全都人勤手巧。既精于种庄稼种菜,又善于印画扎风筝。老时候这样,今儿还是这样。他们农忙时下地,农闲时人却不闲――比方现在――他们全都在家里忙着画画呢!杨家埠人最爱说的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说话时咧着笑嘴,龇着白牙,很是自豪。
③杨家埠的年画很有个性。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再看画上的姑娘们,一色的方脸盘,粗辫子,两只大眼黑白分明,嘴巴红扑扑,好比肥城的桃儿。你再抬眼看一看印画的姑娘,一准得笑。原来画在画儿上边的全是她们自己。
④他们不单画自己的模样,还画自己心里头的向往。那便是家畜精壮,人财两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⑤杨家埠年画的需求者全是农民,农民钱少,年画便采用套版,很少手绘。这样,刻版和套版的技术就很高。杨家埠年画一般是六套版。墨色线版之外,再套印五种颜色。红、绿、黄、紫、粉。红与绿,黄与紫,都是对比色。年画艺人有句歌:“红配绿,一块肉;黄配紫,不会死。”故此,杨家埠年画的色彩分外的强烈,鲜亮,爽朗,刺激,给人一种乡土艺术特有的颜色的冲击,喜庆和兴奋。
⑥我这次来杨家埠,是要拜访一位老艺人,名叫杨洛书,七十多岁。听说他是杨家埠年纪最大的年画艺人。他家经营的“同顺德画店”至少有二百年的历史。而且老人仍在刻版印画。我想,在如今全国许多木版年画产地几乎灭绝而成为历史的大背景中,这位老艺人该是一位罕世奇人了。而且,为什么单单杨家埠的年画古木不倒,反而生机盈盈呢?
⑦杨洛书老人住在村中普普通通一个小院里,院内堆着许多刻版用的木头。刻版不是一件容易事。印画的木版为了坚实耐用,选材都是梨木,又沉又硬,年逾七旬的老人哪有这样大的力气?老人个子又小,也不壮,与我站在一起,竟矮两头。但是他伸出两只手给我看,骨节奇大,还有些变形。他说:
⑧“这手是刻版刻的,走样了。刻版得使大力气。白天刻一天,夜里两只手疼啊。”
⑨老人去年刻了《一百单八将》,一个好汉一张画,一张画儿五六块版。一年多时间刻了几百块版。今年开始刻《西游记》,至少又是四百块版。他从哪里获得这样的激情?老人又是为谁付出这样巨大的劳动?
⑩老人告诉我,他爹杨俊三那代人把“同顺德”经营到了顶峰。杨俊三还将画店开到俄国的莫斯科。他拿出1917年3月13日俄国驻黑龙江铁路交涉局签给杨俊三赴俄开店的护照。护照上将莫斯科译成“毛四各瓦”。直叫我看了半天,才弄明白。一时,与我同来的一行人全笑了起来。
⑪老人却没笑,脸上充满对先人成就的自豪。保住先人的业绩应是后人起码的责任。这是不是他依然奋力劳作的动力?
⑫据说杨家埠全村一年卖画高达上千万张,最主要的需求者仍是沂蒙山区里的农民,他们所买的年画多是门神、财神、摇钱树、猛虎、花卉和带“廿四节气表”的灶王。我对老人说:
⑬“他们还这么爱年画吗?”
⑭老人忽然变得挺激动,他说:
⑮“没有年画――他们过不去年啊!”
⑯
这句话,使我一下子懂得了年画的意义。年画与年俗、与人们的生活理想早已是灿烂地融成一体。它绝非可有可无的年节的饰物,而是老百姓心灵最美好的依托。大概杨洛书老人深深感受这一点,他才一直不肯放下手中的刻刀!
⑰于是,我对这位老艺人肃然起敬,也对民间艺术心生敬意。
⑱走出老人宅院,到了村口,见到几位姑娘在放风筝。这里初冬季节也放风筝吗?一问,原来杨家埠人扎好的风筝,全要试放一下。今日无云,碧空如洗,悬浮在高天的风筝叫阳光一照,极是艳丽。三五只蜻蜓,一只彩蝶,还有一幅方形的画儿,画上画着胖娃娃,这些不全是年画上那些常见的形象吗?
⑲放风筝的姑娘见我很感兴趣,叫我也放一放。我大概有四十多年没放过风筝了。待怯生生接过风车和线绳,但觉线绳颇有韧性和弹力,透明的风已经强劲地传递到我的手上。我顺着线绳抬头望去,只见银白的线极长极长,划着弧线,飞升而上,到了半空,便消没在蓝天里,然后在极高的空中飞着一只大红色的蜻蜓。但是它混在其他几只风筝里,弄不清到底是不是我的。我用手抻一抻线,高天上的大红蜻蜓与我会意地点点头;我把线向旁侧拽一拽,大红蜻蜓随即转了半圈。我忽然觉得,久违的儿时的快乐又回到身上。这使我不觉玩了好一会儿。
⑳待到了杨家埠年画博物馆,人们叫我题诗留念,提笔在手,立时有了两句:
民间情味浓似酒,
乡土艺术艳如花。
㉑写了字,返回来坐在车上时,情不自禁接着又冒出了几句:
年画上天变风筝,
风筝挂墙亦年画。
七十三叟三十七,
杨家埠村寿无涯。
(有删改)
[注]冯骥才,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15. 简要概括杨家埠年画的主要特点。
16. 当大家对护照上“莫斯科”的译名感到好笑时,老人为什么没有笑?
17. 杨洛书是一个怎样的老艺人?
18.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这句话,使我一下子懂得了年画的意义。
19. 文章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
【答案】
15. 杨家埠年画的主要特点包括:具有强烈的个性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农民生活和内心向往;采用套版技术;色彩鲜明。
16. ①老人对先人的成就充满自豪。他的父亲杨俊三将画店经营到了顶峰,还将画店开到俄国的莫斯科,这在他看来是家族的荣耀,而非可笑之事。②他认为保住先人的业绩是后人起码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使他无法以轻松或嘲笑的态度对待先人的经历。③老人对待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是严肃和尊重的,不会因为译名的特别而觉得好笑。
17. ①技艺高超:尽管年逾七旬,老人依然致力于刻版工作,他的手因长期刻版而变形,显示出他技艺的高超和对这门手艺的执着。②勤奋刻苦:年逾七旬依然坚持刻版印画,一年多时间刻了几百块版,今年又开始刻新的作品。③坚守传统:他是杨家埠年纪最大的年画艺人,经营的“同顺德画店”拥有至少二百年的历史,他仍在坚持刻版印画。
18. 这句话表明作者瞬间领悟到了年画对于老百姓的深层价值和重要性:年画与年俗、人们的生活理想融为一体,是老百姓心灵的美好依托。
19. ①对老艺人的敬意:通过描述杨洛书老人的坚守和执着,“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②对民间艺术的赞赏:通过对杨家埠年画特点的描述,“我”表现了对这种乡土艺术形式的赞赏和喜爱。③对传统文化的感慨:在了解年画的意义后,“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的感慨。④对儿时快乐的怀念:在放风筝的经历中,“我”重温了儿时的快乐,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③段“杨家埠的年画很有个性。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再看画上的姑娘们,一色的方脸盘,粗辫子,两只大眼黑白分明,嘴巴红扑扑,好比肥城的桃儿。你再抬眼看一看印画的姑娘,一准得笑”可知,杨家埠年画的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体现了其鲜明的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由第④段“他们不单画自己的模样,还画自己心里头的向往。那便是家畜精壮,人财两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可知,杨家埠年画不仅画农民自己的模样,还画他们心里头的向往,如家畜精壮,人财两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等,这些都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反映农民生活和内心向往;
由第⑤段“杨家埠年画的需求者全是农民,农民钱少,年画便采用套版,很少手绘”“杨家埠年画一般是六套版”可知,由于面向农民市场,年画多采用套版印刷而非手绘,以降低成本,由此可得出特点为:采用套版技术;
由第⑤段“故此,杨家埠年画的色彩分外的强烈,鲜亮,爽朗,刺激,给人一种乡土艺术特有的颜色的冲击,喜庆和兴奋”可知,年画使用红、绿、黄、紫、粉等对比色彩,营造出强烈、鲜亮、爽朗的色彩效果,故概括为:色彩鲜明。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⑩段“老人告诉我,他爹杨俊三那代人把‘同顺德’经营到了顶峰。杨俊三还将画店开到俄国的莫斯科”可知,老人的父亲杨俊三把“同顺德”画店经营到了顶峰,还将画店开到了俄国的莫斯科,这是家族曾经的辉煌成就,在老人心中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所以他不会觉得好笑;
由第⑪段“老人却没笑,脸上充满对先人成就的自豪。保住先人的业绩应是后人起码的责任。这是不是他依然奋力劳作的动力”可知,护照是先人的成就见证,对老人来说,它承载着家族的荣光与历史,代表着前辈们的努力和奋斗,是极其严肃和庄重的,不容许以嘲笑的态度对待;再者,老人认为守住先人的业绩是后人应尽的责任,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对与先人成就相关的事物都怀着敬畏和尊重,而非以轻松嬉笑的态度面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第⑥段“我这次来杨家埠,是要拜访一位老艺人,名叫杨洛书,七十多岁。听说他是杨家埠年纪最大的年画艺人”“这位老艺人该是一位罕世奇人了”可知,年逾古稀的杨洛书是最大的年画艺人且刻版印画出许多精美作品,可见其技艺精湛;
由第⑦段“选材都是梨木,又沉又硬,年逾七旬的老人哪有这样大的力气?老人个子又小,也不壮,与我站在一起,竟矮两头。但是他伸出两只手给我看,骨节奇大,还有些变形”,第⑧段“这手是刻版刻的,走样了。刻版得使大力气。白天刻一天,夜里两只手疼啊”以及第⑧段“老人去年刻了《一百单八将》,一个好汉一张画,一张画儿五六块版。一年多时间刻了几百块版。今年开始刻《西游记》,至少又是四百块版”可知,杨洛书年逾七旬,本应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但他却没有选择休息和闲适。一年多的时间里,刻了几百块版,这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今年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新的创作,这种持续不断的工作热情和毅力,充分展现了他的勤奋刻苦;
由第⑩段“老人告诉我,他爹杨俊三那代人把‘同顺德’经营到了顶峰。杨俊三还将画店开到俄国的莫斯科”,第⑪段“老人却没笑,脸上充满对先人成就的自豪。保住先人的业绩应是后人起码的责任。这是不是他依然奋力劳作的动力”可知,在时代变迁、许多年画产地衰落甚至消失的情况下,杨洛书依然坚守着这门传统技艺,可见其热爱传统艺术,体现了对传统艺术的坚守。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由第⑮段“没有年画――他们过不去年啊”“年画与年俗、与人们的生活理想早已是灿烂地融成一体。它绝非可有可无的年节的饰物,而是老百姓心灵最美好的依托”可知,这句话表明作者深刻的领悟,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们张贴财神年画,并非单纯相信一张画就能带来财富,而是在贫困的生活中,年画给予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丝希望和信念,让他们有勇气和动力去面对新的一年。年画与年俗、人们的生活理想融为一体,成为老百姓年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希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赏析。
由第⑦段“选材都是梨木,又沉又硬,年逾七旬的老人哪有这样大的力气?老人个子又小,也不壮,与我站在一起,竟矮两头。但是他伸出两只手给我看,骨节奇大,还有些变形”,第⑧段“这手是刻版刻的,走样了。刻版得使大力气。白天刻一天,夜里两只手疼啊”可知,文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杨洛书老人年逾七旬仍坚持刻版印画,双手因刻版变形却毫不退缩,展现出极高的创作激情和毅力,这种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和奉献,让“我”深深为之动容,从而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由第③段“杨家埠的年画很有个性”,第④段“他们不单画自己的模样,还画自己心里头的向往。那便是家畜精壮,人财两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第⑤段“杨家埠年画的色彩分外的强烈,鲜亮,爽朗,刺激,给人一种乡土艺术特有的颜色的冲击,喜庆和兴奋”可知,作者对杨家埠年画的色彩、画面、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生动描绘,展现出杨家埠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也表达了对民间艺术的赞赏;
由第⑮段“没有年画――他们过不去年啊”“年画与年俗、与人们的生活理想早已是灿烂地融成一体。它绝非可有可无的年节的饰物,而是老百姓心灵最美好的依托”可知,在了解到杨家埠年画与老百姓生活理想的紧密融合,“我”深刻体会到年画在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这让“我”感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第⑲段“放风筝的姑娘见我很感兴趣,叫我也放一放”“我忽然觉得,久违的儿时的快乐又回到身上。这使我不觉玩了好一会儿”可知,当“我”在杨家埠村放风筝,久违地接过风筝和线绳,感受到风的力量和儿时熟悉的快乐时,不禁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纯真、无忧无虑童年时光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