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节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材料二: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减)
材料三: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节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材料四:
“庭院深深深几许”。大概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动更多的想像和情感,“_______”。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与山水画的兴起大有关系,它希求人间的环境与自然界更进一步的联系,它追求人为的场所自然化,
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虚实”的种种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在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2. 下列关于以上材料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古典建筑都是左右对称的。
B. 园林建筑不考虑窗子的实用价值。
C. 封建社会晚期园林艺术停滞不前。
D. 中国园林建筑讲究整体有机布局。
13. 将下列诗句补充到材料四的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4. 阅读以上材料,具体说明中国园林建筑是如何实现“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的。
【答案】12. D 13. A
14. ①中国园林建筑不讲究对称,要求自然之趣;②中国园林建筑通过窗子的设计让室内和室外自然发生交流,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让人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③通过花墙和廊子、镜子的设计,增加景致的深度和层次;④中国园林建筑讲究整体有机布局,希求人间的环境与自然界更进一步的联系,它追求人为的场所自然化,中国园林建筑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虚实”的种种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 ⑤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在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等自然景物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筛选及辨析。
A.“中国的古典建筑都是左右对称的”有误。根据材料一“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可知,中国的古典建筑
绝大部分左右对称,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所以说“中国的古典建筑并非“
都是”左右对称的;
B.“园林建筑不考虑窗子的实用价值”有误。根据材料二“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可知,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经过窗子室内又和外边联系起来;窗子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所以并非不考虑窗子的实用价值;
C.“封建社会晚期园林艺术停滞不前”有误。根据材料四“大概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可知,封建社会晚期园林艺术“
日益发展”而非“
停滞不前”;
D.根据材料四“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可知,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讲究整体有机布局。故“中国园林建筑讲究整体有机布局”表述正确;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内容理解。
根据材料四“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动更多的想象和情感”“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可知,补全的诗句需要体现“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动更多的想象和情感”的意思;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该句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该句子符合“变化无常,出人意料,以引动更多的想像和情感”意思;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一句诗。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该句子和“变化无常,出人意料,以引动更多的想像和情感”的内容不符;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一句诗。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本句表达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该句子和“变化无常,出人意料,以引动更多的想像和情感”的内容不符;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一句诗。意思是:仿佛一夜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边疆的壮丽风光和诗人送别友人的深情。该句子和“变化无常,出人意料,以引动更多的想像和情感”的内容不符;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概括。
根据材料一“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可知,中国园林建筑不讲究对称,要求自然之趣;
根据材料二“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可知,中国园林建筑通过窗子的设计让室内和室外自然发生交流。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让人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根据材料三“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可知,中国园林建筑通过花墙和廊子、镜子的设计,增加景致的深度和层次;
根据材料四“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与山水画的兴起大有关系,它希求人间的环境与自然界更进一步的联系,它追求人为的场所自然化,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虚实’的种种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在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可知,中国园林建筑讲究整体有机布局,希求人间的环境与自然界更进一步的联系,它追求人为的场所自然化;中国园林建筑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虚实”的种种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在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等自然景物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