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红莉《在柳州漫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柳州漫游(节选)
钱红莉
①下一站,前往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是盘山的二级公路,沿着贝江,穿越竹海,用去近4小时,到达雨卜村。
②来到雨卜村,若不下雨就不正常了,于是就一直细雨纷纷。到的时候,天已擦黑,是大山深处的村庄。安顿好居处,坐下来晚餐。几十桌人闹哄哄,灯火通明,仿佛乡村人做喜事,环佩玎铛的苗族女孩在矮桌短凳间递菜盛饭。
③那个飘着细雨的晚上,雨卜村的人们穿上民族盛装,戴上银饰,为远道而来的我们唱歌跳舞。歌声悠扬,在山谷里回荡。芦笙不仅仅作为一种独特的伴奏乐器,更多的时候,它是作为一种仪式的道具而存在着的,尤其那些大型芦笙,需要两个人共同抬着,或者把另一头抵在地上,然后呜呜作响,显得庄重而喜悦――而这种喜悦又是孤立的,独属于苗族的,是天然的快乐,发自于身体血肤,与灵魂共鸣。他们单纯的歌声,把我这个郁郁寡欢的人也感动了,分明是远古时代的回声,从《诗经》里一路传下来的,饱含着原生态的特质。苗族的舞蹈幽静和美,腰如风中摆柳,柔如酣梦,但,并非高密度的扭胯――
扭胯这样的动作源于西方的舞蹈,比如迪斯科,总带有一种肉欲的诱惑,不大纯粹,我不喜欢。我热爱的就是苗族这种幽娴的摇摆舞,开放又内敛,步子小幅度地迈出去,又安静地收回来,一来二回里,裙摆飘摇,每每有余味,煞是好看。
④行程的最后一站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参观完程阳八寨后,我们要去一个叫冠小寨的鼓楼品尝侗族百家宴。到达冠小寨的时候,天黑得透了,百家宴的地点设在鼓楼广场。当一行二百余人浩浩荡荡开到鼓楼前,不曾想被他们挡住去路。队伍排列整齐,高声唱起著名的侗族大歌――拦路歌。其中有几句,我似乎听懂了:尊贵的客人,你们从哪里来到我们的寨子作客……一曲终了,尊贵的客人必须跟他们对歌才肯放行,不知谁起的头,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临了,那边就又接上了。这一回,他们用的是侗语,我虽一句听不懂,但那种愿意拿出家中所有的热情旋律响彻黑夜,仿佛叫人热泪盈眶。
⑤侗族大歌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美如天籁。侗族几乎人人都是歌唱家,无论男女长幼,但凡张口开腔,必如天籁。这种天籁似的歌声,让人感怀――他们常年居于深山,交通不便,土地资源有限,生存环境谈不上多好,分明有一种精神上的孤独。那么,用什么来缓解呢?那就歌唱吧,把那些生的哀荣活的苦辛都抒发出来,一唱竟唱了几千年。
⑥与其说是被他们的歌声打动,不如说是被他们那种快乐精神深深感染了,所以才有热泪盈眶的冲动。
⑦细雨中,百家宴开始了。被桐油漆得黄亮的桌椅摆起来,尝一碗油茶伴炒米黄豆,观一时歌舞,然后主食登场。每家做四五个菜,放在扁圆的竹篮里拎过来。
⑧饭是糯米饭,用一只只老葫芦盛着,老葫芦柄处挖有一只盖。揭开老葫芦舀饭,如揭开一个童话,白花花的糯米饭芳香怡口:酒是糯米酒,甜香怡喉。菜虽已寒凉,依旧食得有味。主人的劝酒歌唱起来――在幽渺的歌声里浮沉,谁不曾举杯敞饮过――人生里能有几回酣畅之醉?
10. 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记录自己在柳州乡间的漫步,以及所见识的少数民族风俗风情。请你提取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11. 请分析第③段中画横线语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2. 请从第⑤段中找出一处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13. 作者在柳州遇到了令她感动的少数民族音乐,这些音乐有哪些精神上的特点呢?
 
 
答案:
(二)(13分)

10.(4分)①苗族 ②吹奏芦笙(穿戴银饰) ③三江县冠小寨(县名、村名写不全不算对,写鼓楼前也不给分) ④吃百家宴(主客对歌)(写百家宴不给分)

11.(3分)手法1分,作用2分。示例:这里运用对比(衬托)手法(1分),提及西方舞蹈的扭胯,使之与苗族舞蹈的摆腰形成对比(用西方舞蹈的扭胯来衬托苗族舞蹈的摆腰)(1分),突出其舞姿幽静柔美的特点(流露“我”对摇摆舞欣赏赞美之情)(1分)。

12.(4分)指出1分,赏析3分。示例:“但凡张口开腔,必如天籁”(1分)。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把侗族歌者的声音比作大自然的天籁(1分),生动表现了他们歌声优美动听的特点(1分),真切传达出“我”对歌声(歌者)欣赏赞美之情(1分)。

13.(2分)符合文意的概括,指出其中两点均可,各1分。示例:这些音乐有以下精神特点:①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饱含原生态的特质)(1分),②体现出单纯、快乐(以欢乐排遣孤独)的民族精神(1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49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