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漫游后记
①
郁达夫
①当今年夏天,带了小儿在东海上山闲步的时候,我们大人中间,往往爱谈起风景的两字。今年刚长到了七岁的小孩,后来问我,什么叫做风景。我一时几乎被他难到了,因抽象的名词,要具体地来说明,实在可不容易。结果,我只说明了山和水都有的地方,而又很好玩的时候,就叫作风景。这说明虽然只是骗骗小孩的一时的造作,但实际要讲到风景,除了山水之外,恐怕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天然成分必须要掺和进去。
②浙江山虽则不多,但也不少;而滨海之区,如雁荡一带,秀丽处也尽可以抵得过桂林。况且两山之间必有水,既有了山,又与海近,水自然是不会没有。因而我就想起了古人所说的智者与仁者,以及乐山与乐水之分。山和水本来是一样可爱的大自然,但稍稍有一点奢望的人,总想把山水的总貌,平均地同时来享受,鱼与熊掌,若得兼有,岂不是智仁之极致?
照此标准来说,我在浙江,还想取富春江的山水为压卷。
③天台只有高山,没有大水;雁荡虽在海滨,然其奇在岩在石,那些黑白云母片麻岩的形状,实在神奇;至于水,却也不见得丰富;大龙湫、西石梁梅雨潭等瀑布,未尝不是伟观,可是比起横流曲折的富春江来,趣味总觉得要差些,就是失在单调。
④天目山以山来论,原系浙江的主脉,但讲风景的变化,却又赶不上富春山的明媚了。四明龙盘虎踞,大约是王气所钟之地:但因为风水太好,我的这一双贱脚,每每怕向金鳌背上去践踏,所以直到如今对雪窦的幽深、天潼育王的秀逸,还不敢轻易去亵渎。
⑤金华的北山,永康的方岩,我想比起黄山白岳来,一定要差得多。黄山我未曾领略,但黄山的前卫白岳齐云却匆匆看过了,只太素宫前的一角,就觉得比方岩要复杂得多。总之这些山,说伟大,还觉得有点儿不足,说秀丽却根本说不上。
⑥秋天去旅行天台雁荡,预定的计划,是由山阴,出剡溪上天台,下永嘉;然后遵瓯江而西进,过青田丽水缙云,从永康到兰溪,再坐船顺流而东下的。但一则因公路的桥梁未成,再则因战后的地方未靖,我们只望了一望永嘉东北的山水,就从原路跑回来了。
⑦最觉得可惜的,是谢灵运所咏的真正永嘉山水(在青田),就是“双峰对峙壁立大溪之上伏似石门”的那条石门瀑布还没有看到。
⑧
光绪年间的《青田县志》里记这石门洞说:
“
石门山,县西七十里,道书②为石门洞天。临大溪,两峰壁立,高数百丈,对峙如门。深入为洞,可容数千人,六月生寒,飞瀑千切。滞作雨状,随风飘沥里许;近视如烟云散聚,有气无质,冬夏不竭;积瀑回激,为潭深数十丈。
”
⑨其次,所可惜的,是没有到缙云的仙都山。据说这山高有六百丈,周三百里,在县东二十三里,道书称祈仙第二十九洞天。上有独峰,亦名玉柱峰,峰顶有湖,生白莲,就是鼎湖。这仙都峰,可以用了船,倒溯九曲溪而上去游。从前人的游记看来,似乎仙都峰下处处是石壁,曲曲是清溪,形状应似绍兴之东湖吼山,而规模绝大,形势绝伟,非有六七日工夫,是游不遍的。
⑩浙江的山水,约略看了下来,回到了家里,仔细加以分析与回思,觉得龚定庵的“踏遍中华窥两戎
③,无双毕竟是家山”的两句诗,仿佛是为我而做的。因为我的“家山”,是在富春江上,和杭州的盆景似的湖山,相差还远得很。
(选自《郁达夫散文集》,有删减)
【注释】①本文是郁达夫应邀周游两浙(浙西、浙东)与皖南所写出的系列文章之一,写于1930年代前后。②道书:道家或佛家的典籍。③两戎:国家疆域的南北界限。
13.作者说“我在浙江,还想取富春江的山水为压卷”。你在作者笔下感受到富春江山水的哪些特点?
14.作者说最觉得可惜的是石门瀑布还没有看到,请你结合画线处《青田县志》的记载文字分析“可惜”原因。
15.结合选文,请你总结山水文章写作的方法。
答案:
13.富春山明媚、秀丽;富春江水丰富,横流曲折、富有趣味。
14.《青田县志》记载的石门洞符合郁达夫关于山水的审美标准。石门洞有山有水,“两峰壁立”靠近大溪。山雄奇,如“高数百丈,对峙如门”;水形态丰富,如“�髯饔曜础薄�“近视如烟云散聚”,兼具瀑、雨、烟云、潭等各种形态。水量丰富,如“飞瀑千仞”、“为潭深数十丈”。
15.方法一:引入与景点相关的文献内容、名人轶事等。 如郁达夫的文章蕴含地理知识,引入文献资料。
方法二:使用对比手法。如郁达夫在文章中将富春江与天台、雁荡进行对比,突出富春江的横流曲折、充满趣味。
方法三:融入情感。“无双毕竟是家山”,郁达夫在文中深情赞美家乡富春江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