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2分)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今天接着昨天
冯骥才
①夜里,起大风了!
②发狂的风是大自然无形的疯子。它把河水抛上堤岸,将大树压得弓弯欲折,放肆地闯入一切空间。如果它闯入人心,也会把那方寸之间一起搅乱。
③他,一个小伙子,隐形在黑夜的大氅里,借助这遮掩所有响动的大风帮忙,用他洁净的、没有给邪恶玷污过的手指,头一次弄开一扇陌生的门。
④忽然门“呀”的一响――有人!一惊之下,他竟然不知往哪里跑,仿佛原地粘住了。跟着,眼前金煌煌地一亮,只见面前这弥漫迷蒙的橘黄色灯光的长方形门框里,站着一个头发蓬松的老婆婆。
⑤“你……干什么?”老婆婆声音沙哑。他慌乱得嘴巴也不听使唤。
⑥“噢,你是那边等长途汽车的,到这儿来避风的吧!那你……就请进来,哎,进来吧!”老婆婆宽和地说。
⑦他想应付这老婆婆两句就赶紧溜掉。“你进来暖和暖和,那边汽车天亮时才来呢!我不叫你帮着干活儿,只求你陪我一会儿……“她竟用恳求的口气,而恳切得叫人难以拒绝。
⑧他没拿定主意,就已经被老婆婆带进这间又大又空、并不温暖、也不明亮的房间。
⑨“我就怕夜里起大风。一听这风声,就别想再睡。我想儿子,我儿子就在这样的大风天里死的……”老婆婆哀叹地嘟囔着。
⑩听到这话,小伙子才明白这老婆婆对自己毫无恶意。他立刻神定心安,发觉自己已经坐在一张大藤椅上了,那老婆婆坐在对面一个矮矮的木凳上,仰脸瞅着他说:“听,这风声,就和我儿子死的那天一样……”
⑪“如果他活着,整整四十岁了。”灯光遮暗的墙壁上挂着一个旧镜框,照片上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光彩而透亮。老婆婆的目光停在照片上,“他直到高中毕业,年年考试都是班里的头一名。你说这算不错了吧!”
⑫“哦,哦……”小伙子心不在焉地随口应答。
⑬“怎么?你不信?我拿给你看――”小伙子被迫地打开讲义夹。里边是厚厚一叠存放已久而夹得极平的分数单,纸已经变得深黄发脆,却像古物一样精心保存,没有一点儿残破,上边的字迹虽已发黑,却能清楚地看到这些优异的成绩。分数单上的每一个数字肯定早就印在她心里了……
⑭忽然,老婆婆从小伙子手中把讲义夹夺过去,“别看了!一看它,以前那些事就全涌上来……那天,当人家给我送信儿,说他为了救一个孩子死了,我急着往医院跑。那天的风和今夜一样,像发了疯,直刮了两天两夜……”
⑮救人?孩子?大风?
⑯小伙子心里怦然一动。他一下子想到自己的童年,不是也被人救过?他和邻居的孩子在铁路的路基上扒石子、捉蛐蛐,风大,没听见火车开来的声音,千钧一发时,被一个青年冲上来,猛地推下路基。火车开过去,他们得救了,那青年却被轧死了。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人总带着他去看望人家父母。可是谁知道往后这联系怎么就断了呢?
⑰似乎有种铅样的沉重东西压在他心上。
⑱老婆婆忽然指着那扇黑乎乎、给凶猛的气流推动得“嘎嘎”响的大窗子,说:“听,这风,就是这风,没有这风,河里没浪,我儿子会水,救上那小孩子后也能上来……”
⑲小伙子的精神突然一振,睁大眼问,“他是在河里……”“是啊,一个浪头把他压到冰下边去了。”老婆婆摇着头,悲恸欲绝。
⑳然而,小伙子这时倒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㉑“我儿子刚死去那些天,那个被救的孩子常来看我,每逢年节,他们一家人准接我去吃饭,那孩子每次都对我说‘我就是您儿子’!可是……时间一长就变了……热乎劲儿冷了……说过的话都忘了……那孩子也渐渐不来了……”
㉒“他――”小伙子说“他”,却一下子想到自己。才放松的心,又被碰了一下。
㉓“我愈琢磨愈觉得冤,我儿子死得太早,死得不值得呀!且不说我这孤老婆子没人照管,就说当年那个被救的孩子吧,他在哪儿呢?今年他也得二十多岁,和你年纪差不多吧!”
㉔“我?”他的心什么地方,好像又被碰了一下。
㉕“是呵!你说,那孩子现在干什么?当工人?干部?什么样儿的人?他能和我儿子一样聪明、能干、仁义吗?这都不说!如果他游手好闲,如果他道德败坏?比方……小偷――”
㉖
小偷!这个词儿就像一根又尖又硬的针,猛地戳在他心上,并像电光大火一样,热辣辣把他全身刺穿。
㉗“哎,你也说句话呀。”她欠起身,把皱巴巴的手放在小伙子的肩上摇了摇。
㉘小伙子慢慢把他这仿佛无比沉重的脑袋抬起来,“我就是被您儿子救活的人……找您来了!”
㉙
老婆婆顿时惊呆了。她站起伛偻的身子,用湿乎乎、发红的双眼,迷惑地盯着这张年轻的面孔。这黑亮亮的澄澈的目光,这真切、赤诚、坚定不移的情感,只有在当年那被救的孩子的眼里见过。于是,她的心,她全身都被一种强有力的温暖包裹起来。
㉚她充满母亲的宽厚的柔情望着他。她忽然发现,这小伙子脸颊映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的、异样清明的光辉。两人不觉一起向那窗子望去。
㉛哦,什么时候天亮的?
㉜风也无声无息停止了。
㉝明洁的晨曦,静悄悄爬上这结满冰花的大窗户,展开一片晶莹而纯净的境界。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景物描写开头,突出环境的恶劣,渲染紧张的氛围,暗示下文将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B.标题中“今天”和“昨天”点出了过去与现在时间的连接和延续,暗示小伙子的成长与转变,具有象征意义。
C.小说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故事,使故事叙述更客观、更全面,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D.文章结尾处,老婆婆其实已经知道了真相却没有说穿,因为她的心被小伙子的强有力的温暖包裹了。
5.班级开展讲故事比赛,故事叙述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阅读全文,请从小伙子的角度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小伙子:初次行窃被发现,却被老婆婆请进房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忆自身被救经历,忘记报恩深受触动→(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提高写作水平,班级编辑了“好词好句大家赏”手册,以下是某同学读完本文后的记录,请你帮其补充完整。
7.故事要讲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离不开悬念和误会。文章与《驿路梨花》一样构思巧妙,请找出本文中的两处悬念和误会,谈谈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
8.故事快讲完的时候,有同学认为小说的结尾不够完整,建议续写如下结尾,你更欣赏哪一个结尾?请简述理由。
小伙子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向老婆婆道出了自己出现在门外的真实原因,他紧接着坚定地说:“以后我会像您的儿子一样照顾您,也会向他看齐,不再自甘堕落,也不再让您孤单!”老婆婆感动地说:“我相信你,看得出你是个好孩子,只要你靠自己的双手认真生活,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答案:
(一)(22分)
4.(3分)D
5.(2分)(1)倾听老婆婆诉说,得知老婆婆儿子已去世 (2)冒名顶替“被救者”,内心纯净放弃行窃
6.(6分)
(1)运用神态描写(1分)和动作描写(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老婆婆得知小伙子就是当年被救者时的震惊和疑惑。(1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小偷”这个词比作针和电光大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偷”一词对小伙子的警醒,表现小伙子良心的觉醒,为下文做铺垫。(2分)
7.(6分)
悬念和误会:
(1)小伙子的真正来意是什么?老婆婆误以为小伙子是来等车避风的;
(2)老人的儿子救的人是小伙子吗?小伙子一度误以为老人的儿子救的是自己。
好处:两个悬念与两次误会环环相扣,不断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全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悬念和误会一处2分,两处4分,作用2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8.(5分)我更欣赏原文结尾。理由:(1)文章结尾运用景物描写,营造了一个晶莹美好的世界,象征了小伙子心灵变得纯净美好。(2)升华主题,突出了“爱”和“善”的力量既可以感化他人也能温暖自己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总结全文,和开头的景物描写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4)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我更欣赏续写的结尾。理由:(1)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写出了小伙子痛改前非,使故事更完整。(2)通过小伙子的转变和成长,突出了“爱”和“善”的力量既可以感化他人也能温暖自己的主题。(3)发人深省,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5分,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