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语段中加点字读音
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温暖
濡养着我们的心灵。它是
懈怠浮
躁时父母和风细雨的叮
咛,是惆
怅迷茫时老师
孜孜不倦的教
诲,是孤独寂
寥时朋友真
挚诚
恳的
倾听,是胆
怯惶恐时陌生人无私热情的援助。温暖
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它像一盏明灯,为身处阴
霾的人
悄然提供光明和希望,为踟蹰不前的人默默给予勇气和力量。
A.
濡养(rú)
懈怠(xiè) 浮
躁(zào) 叮
咛(lín�溃�
B.惆
怅(càn�溃�
孜孜(zī) 教
诲(huì) 寂
寥(liáo)
C.真
挚(zhì) 诚
恳(kěn)
倾听(qīn�溃� 胆
怯(què)
D.
惶恐(huán�溃�
蕴含(yùn) 阴
霾(mái)
悄然(qiǎo)
2.下列句子书写
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挟而不服,勇往直前的气慨,不禁令我们感概母亲河的伟大、坚强。
B.登临陈子昂读书台,仰望湛湛空明天,俯瞰清清涪江水,我忍不住吟诵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
C.浩翰的渤海上,顶着凛洌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舰艇战斗部位就位。
D.在风云变换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
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花是好看的,花粉也令空气中
着痒酥酥的香味。
②为了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城管大队最近
了学校周边违规摆放的小摊点。
③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的
,意境会更加鲜明。
④语文老师通知,“传统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交稿于7月1日
,请同学们踊跃参加。
A.饱含 整治 感染 截至
B.包涵 整顿 感染 截止
C.饱含 整顿 渲染 截止
D.包涵 整治 渲染 截至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
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
高谈阔论。
B.他们俩在学校里关系密切,时常形影不离,
摩肩接踵。
C.小说《海底两万里》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
抑扬顿挫。
D.央视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
鲜为人知,在此节目中,沉浸式的舞台表演形式深受广大观众朋友青睐。
5.下列句子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B.春天到来,公园里游客如织,聆听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感觉特别惬意。
C.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D.通过参观伍先华故居,我感受到革命先烈甘洒热血的英雄主义情怀。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
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
。
。
。
。
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
②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
③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
④我们必须谨记: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⑤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A.③⑤②①④ B.②③①⑤④ C.②④①③⑤ D.④③⑤①②
7.下列表述
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末,妈妈让我给弟弟讲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B.小李把自己的作文交到老师手上说:“老师,请欣赏敝人的大作!”
C.韩愈升职后,在去往潮州上任的路上,写下了有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端午将至,我班排演了郭沫若的独幕剧《屈原》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8.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错误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的结尾,各色菊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B.《智取生辰纲》双线并行展开故事情节,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C.《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前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后者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先生指出: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都不是“自信”。这样通过驳论证的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答案:
1
.
D
【详解】
A
.叮
咛
(lín��
)――nín��
;
B
.惆
怅
(càn��
)――chàn��
;
C
.胆
怯
(què
)――qiè
;
故选D
。
2
.
B
【详解】
A
.气慨――
气概,感概――
感慨;
C
.浩翰――
浩瀚,凛洌――
凛冽;
D
.风云变换――
风云变幻,云遮雾嶂――
云遮雾障;
故选B
。
3
.
C
【详解】
①“饱含”指充满;“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此句中应该填“饱含”。
②“整顿”是使紊乱变为有序,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整治”侧重于对不法之人的惩治,与原句对象不符。此句应该填“整顿”。
③“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也比喻夸大地形容;“感染”指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此句应该填“渲染”。
④截至,截止到(某个时候);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此句应该填“截止”。
故选C。
4
.
A
【详解】
A.高谈阔论: 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使用恰当;
B.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望文生义,与语境不合;
C.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该句主语是“故事情节”,对象误用;
D.鲜为人知:形容很少有人知道。与后文“深受广大观众朋友青睐”矛盾;
故选A。
5
.
D
【详解】
A
.成分残缺,“折映”缺宾语,应在“婆娑多姿”后面加上“的影子”;
B
.搭配不当,“聆听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错。“聆听”不能与“花香”搭配,将“聆听”改为“欣赏”;
C
.语序不当,“充分”应放到“发挥”的前面作状语;
故选D
。
6
.
B
【详解】
语段围绕“劳动”这一话题。与首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衔接最紧密的是②,故而排除A、D;①中的“这”指代的是③中家长的错误做法,故①应在③之后,得出正确答案为B。
7
.
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文化文学常识及语言运用得体的能力。
B
.“大作”:对人作品的敬辞,不能用于自己的作文。
C
.“韩愈升职后……写下了有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错。“左迁”是贬官,不是“升职”。
D
.“郭沫若的独幕剧《屈原》”错。《屈原》是多幕剧,不是独幕剧。
故选A
。
8
.
C
【详解】
C.《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蒹葭》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