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鸟巢》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鸟巢
陈毓
老远看见三个鸟巢高挂在一株笔直的白杨树顶,像是树下主人托鸟打出的广告。远山旖旎,稻田如镜,这不正是我们寻觅的地方吗?车拐向有三个鸟巢的人家。
经营农家乐的是一对小夫妻,正吃饭,见我们停车,放下筷子起身招呼。我们嘱咐夫妇俩吃饱了再给我们做,但男主人已经把菜单递上,女主人随手把炉火捅旺。
老饕、胡子、二饼,我们近年常结伴进山。城里雾霾天多,我们限行,我们小口呼吸,我们尽量少放屁,但空气质量还是很差,没办法,又不能不生活在城里,只好趁周末去山中,呼吸几口新鲜空气,保养一下心肺。
生活揉搓我们,把我们变成一团在笨妇人手中发坏的面团,蒸不出好看的馒头,我们索性再不为难自己,打起精神寻找日子里的咸菜。
我们热衷吃。好像食物能占住一张抱怨的嘴,消化食物又使我们昏昏欲睡,懒怠思想。就这样吧。
一张菜单被众手推让,最后落在老饕手上。
竹笋焖腊肉、山药炖土鸡、芋头煨羊蹄、干炸河鱼、神仙凉粉、菜豆腐、竹笋拌苕粉、洋芋糍粑、枣馍糕、核桃馍、酸菜面……老饕一一读出来,抖擞菜单,说,特色的我都点上。
干炸河鱼为野生,其余鸡、猪、羊都是人饲养。老饕想要印证他在来的路上说的话,即便华阳村现在升级为华阳镇,华阳人的食谱并未扩大,秉承传统,甚为保守。
老饕确切记得他在华阳当知青那会儿是没吃过干炸河鱼的。当地人嫌鱼腥,刺又多。人争那口干什么!当地人总这么说。至于油炸,费油,谁舍得?
河里小鱼多,不多才怪。不吃鱼,更不吃青蛙、蛇。看见知青吃鱼、逮青蛙、抓蛇,如看异类。
知青们也想不通,青黄面皮、肌体黑瘦的华阳人怎就感觉不到鱼、青蛙、蛇比红薯、黑豆、糙米滋润呢?
知青们看见的是活跃的蛋白质,听到的是肠胃的汩汩呼叫,忍不住的是吞咽不及的口水,期盼的是缺少油水润滑的身体即将得到滋养的幸福。
老饕说,那时他们和华阳人不在一个“道”中。
“我看现在也是,你瞧他们的菜单。”胡子小声嘀咕,又大声问男主人,“能吃到娃娃鱼不?听说有人工养殖的。”
“是有人工养殖的,但也不是随处能买到。再说我也做不来。”男主人回答。
“细鳞鲑呢?”胡子不甘心。
“那个绝对不行,野生的,禁止捕捞。”男主人这回语气是彻底的冷漠。
女主人打圆场,说:“你们吃过饭,是先去看熊猫还是金丝猴?羚牛这个季节看不到,看金丝猴要赶在三点钟去,三点钟饲养员投食,猴子会下山来,多。朱�q就在河谷看,你们开车慢点,朱�q不飞的时候和石头一样白,你们一快就错过了。”
二饼夸女主人好口才。
饭菜上桌,我们闷头吃饭。
刚才停下碗筷的小夫妻,这会儿也回到他们的饭桌前继续吃饭。
小夫妻的饭桌摆在门口的位置,只见一只白鸟飞来,歪过长喙,从女主人的饭碗里叼走一根��,拖拽着,展翅飞走。白鸟展翅的一瞬,像一片彩云。
我们集体看见,集体惊呆,说:“这可是传说中的朱�q?”
见我们吃惊,女主人笑道:“是朱�q,常来,就爱叼面条。”
男主人呼应女主人:“大米饭叼不走,鸟才不笨。”二饼呆了好一会儿,回身指门口的鸟巢给我们看。说刚才看见鸟巢就让他心生恍惚,他想起小时候,他家屋场有棵枝干垂悬的皂荚树,遮下半场阴凉,有人数清树上的鸟巢,有五个,夏天人在树下吃饭,鸟把屎拉在树下吃饭人的饭碗里,被鸟屎击中饭碗的人,紧着用筷子划掉着鸟屎的那一坨饭,抬头朝树上骂一声后继续吃饭。
“也嫌脏,但更舍不得倒掉一碗饭。”二饼说。二饼的话引出胡子的话。胡子说:“那时候鸟咋那么多、那么厉害,大概鸟太多,鸟就以为世界是鸟的世界。”我们哄笑。
胡子说,小时候家里吃肉就像过节,一年难得吃上几回。有一次母亲决定吃肉,就嘱咐父亲带上他进城买肉。等父亲在集上仔细地挑了块肉称好,看着卖肉人把肉用两片大桐树叶子包好,递给父亲,父亲把肉包儿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他跟在自行车的边上走。只等走出人群,他就坐上父亲的自行车,把肉抱在怀里。可是,只听见耳边一声呼啦,眼前一道黑影扑来,旋即撤退,就在他们都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时,那块肉已经腾空而起了。两片梧桐树叶打着旋从天而降,粉白相间的肉在一只乌鸦嘴里叼着,乌鸦奋力飞向最近的一棵树,停靠在树上歇脚。父亲的第一反应就是追过去,用身体撼动
那棵杨树,杨树发出闷响,催促乌鸦飞向下一棵树。那天的后来,就是父亲追乌鸦,撼树。他呢,追父亲。记忆停在这里,嗅不到肉香,他不记得父亲是如何向母亲交差的。
我们吃饱了饭出来,站在平坝上,仰头看三个鸟巢,看见一只鸟飞来,又一只鸟跟随着飞来。
前面的鸟叼着一根羽毛,后来的鸟叼着一条鱼,鱼晃荡着从我们头顶飞过去,我们看得分明,又十分吃惊。
老饕说:“你看,华阳人和我们,今天也似不在一个‘道’中。”
我一直听,这时候想说话,又不知该说什么。于是我出了个考题考大家,我问:“叼鱼的这只鸟和刚才从农家女主人碗里捞面条的,是否同一只?”
“是。”有人说,“长得像。”
“不是。”有人说,“刚才那只爱素,这只分明喜荤。”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老饕回忆起当年的知青生活,红薯、糙米等“粗食”根本无法满足知青们的味蕾与身体所需,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贫困与艰辛。
B.面对胡子提出的吃娃娃鱼、细鳞鲑等鱼类,男主人由开始的“做不来”到“彻底的冷漠”,可见他对客人缺乏足够的耐心。
C.夏天,人们喜欢在皂荚树下边乘凉边吃饭,运气不好的人便被鸟屎击中了饭碗,因舍不得倒掉粮食,便也只能划掉一小坨继续吃。
D.文中老饕两次提到“我们”与华阳人不在同一个“道”中,第一个“道”指的是饮食习惯不一致,第二个“道”指的是生活追求不一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鸟巢”这一典型意象为线索串起整个故事情节点既铺展了现在,又勾连了过去;既丰富了内容,又增添了情趣。
B.小说善于使用比喻手法,比如说第四段采用连环比喻,将“我们”城市生活状态的不顺意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小说的景物描写颇具艺术,比如说“远山旖旎,稻田如镜”,三言两语,细腻而直观地点染出了人物的情思。
D.小说结尾宕开一笔,以“我”的“考题”收束全文,大家关于“朱�q是否为同一只”的讨论,既延展了话题,又引人遐思。
8.华阳之行,我们一群人的心情随着所见所闻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小说设置了朱�q叼面条和叼鱼的情节,颇具艺术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6.B【解析】B选项的错误在于男主人并非对客人缺乏耐心,而是对客人想要吃“野味”的反感与厌恶。
【命题意图】第六题四个选项采用“写了什么”十“为什么写这些”的方式命制,即显性表达和隐形表达相结合的方式命制。显性表达是文本内容的概括和转述,有利于解题时定位信息区间,而隐性表达是关于主旨的理解分析,而这也是命题人经常设置陷阱的地方。
7.C【解析】C选项的错误在于景物描写并非直观点染出人物情思,而是含蓄地体现。
【命题意图】第七题考查的是文本的艺术特色。四个选项涉及文本线索、比喻手法、景物描写的手法和结尾特征,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评析能力,要求学生做到在理解文本内容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写作手法。同样采取的是显性表述(写了什么)十隐性表达(怎样写的)的选项命制方式,让试题考查更具全而性、深刻性和可控性。
8.①期待。“我们”因城里空气差、心情差而渴望去山中呼吸新鲜空气,对此行充满期待②不甘。想要寻找美味,却未能领略到“野味”而心有不甘。③吃惊。虽未能吃到“野味”,但看到了传说中的朱�q。④感动。看到了朱�q与店主人的和谐相处,因此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乡巨变而感动。
【解析】此考题要求梳理人物心理变化,而这些心理变化亦与山乡生活的变化相关,两者异曲而同工,体现了教考结合的理念。每点1分,既要有概括,也需要结合文本分析。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意图】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是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一。高考小说的人物心理题,往往是和“情节”这一要素联动考察的,强�K的是人物心理在情节发展中的变化过程。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哦,香雪》的“学习提示”提到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9.①朱�q叼面条这一情节展现了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画面,体现了店主人对野生动物的爱护和保护,也引出了下文二饼和胡子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②朱�q叼鱼这一情节用朱�q的悠闲自得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小说主题,也引出了“我”的“考题”这一引人遐思的文本结局。
③朱�q叼面条和叼鱼的情节前后呼应,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解析】本考题便是着眼于考查“突发情节”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虽是相类似的情节,位置不一,作用便不完全一致。每点2分,要注意有分开答,也有综合答。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意图】小说的情节是作者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依托,所以其考查也往往具有综合性。从命题形式上看,高考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部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引入小说“突发事件”这一概念,要求学生探讨“突发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并强调了其是“情节运行的动力”。本考题便是着眼于考查“突发情节”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虽是相类似的情节,位置不一,作用便不完全一致。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49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