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一萍《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高处的雪原
卢一萍
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风雪就没有停止过。天空里的一切都被冻住了。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它们像是找到了施展淫威的对象,把四处的雪推涌着,堆积在边防连驻扎的高地下,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的连队逼到更深的绝望之中
半夜里,忽听到
“�旮赂隆币簧�响,大风把马棚掀翻了,十一匹军马受了惊,向着黑夜中的雪原狂奔而去。负责饲养战马的阿廷芳掀掉盖在身上的羊皮大衣,飞奔到马厩门口,但他已看不见马的踪影,连马蹄声也被风声吞没了。他披着一身风雪到了连部,向连长报告后,便要出去找马。
“这样大的风雪,你现在出去,无疑是送死。”连长让他等到天亮后再说。
“可那是连里的军马。”
“这个我知道……你要小心一点。”连长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知道几个月来干硬的牛肉干已经让他难以下咽,就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他的衣袋里。阿廷芳拉出那匹供自己放牧时骑乘的、因拴在拴马桩上而没跑掉的雪青马,向茫茫雪原走去。
无边无际的白色,单调而冷漠的风暴,构成地狱一样的死亡地带,谁也休想走出去,谁也难以摆脱它。一人、一马,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蠕动着,那么孤零、渺小,像茫茫宇宙间的两粒星尘。
阿廷芳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他没有感觉自己已在雪原中跋涉了两天。自出发以来,就是那种晦暗的天光,现在仍然是。它一直压在他的头上,使他感到了一种可怕的眩晕,他渴望倒下去,长睡不醒。但他马上明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是对大自然的蔑视一一让大自然如此轻易地就证实了生命的有限。他想驱走绝望的阴影,想赶走那无边的恐惧,但两者牢牢地攫住了他的心。
这时,他看到了前面雪地里的一点红色,像火苗一样跳动着。
那是一绺枣红色的马鬃
一匹枣红马的尸体露了出来。那是连队的军马,训练有素的战马,无论是被敌人射杀,还是老死或病死征途,倒下时都会把头朝着前进的方向,为骑手留下路标。按照骑兵的习惯,他割下一绺马鬃,放进怀里,向战马行了一个军礼。阿廷芳想沿着枣红马指引的方向寻找下去,但他已迈不开脚步。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嘴里,但他感到自己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良久,他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几粒炒玉米,放在掌心,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美。可怜的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也没有吃。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竟剧烈地颤抖起来。它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卷进嘴里。
第三天,他怀里已揣了五绺马鬃。他感到这五绺马鬃是五位兄弟留给他的遗物、沉重得难以负担,他本可以返回连队的,但他没有那么做。他顺着死马指引的方向继续寻找马群,他坚信失踪的、幸存的马群就在前方。
阿廷芳看了一眼雪青马,雪青马也看着他,他把手伸进口袋,搜寻着可能藏在衣缝里的玉米粒子。他终于摸到了三粒。仅有的三粒,他那么入神地、长久地看着它们,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剩了那三粒玉米。
阿廷芳取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了握。他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轰呜声。他咽了两口唾沫,伸开手掌,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粒,翕动几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阿廷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住马脖子痛哭起来。最后,他抽泣着再次把那两粒玉米递到马的嘴边。
那两粒玉米在手里握得久了,被手上的温度浸润了,在白亮的天光里,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它们靠在一起,像两件至美的绝世珍宝。雪青马又抬头望了望主人,迟缓地张开嘴,用舌头慢慢卷进那两粒玉米。
阿廷芳像得了安慰似的,破啼笑了。
第四天中午,阿廷芳终于在一条山沟里找到了幸存的六匹军马他激动地在心里说:“可把你们找到了……”天地突然旋转起来,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栽下来,飘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也就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
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眼睛,才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度,温暖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
眼泪无声地从他脸上滑落。
他挣扎了半天,终于站立起来。但当他去拉雪青马时,雪青马已站不起来了,它用无神的眼睛最后看了主人一眼,把头埋进了积雪里。
他慢慢地跪下去,抚摸着雪青马冰凉的身体,然后站起来,割下一绺马鬃,放进自己怀里。他虽然已没有多少力气,但还是用冰雪掩埋了雪青马的尸体。他把那粒玉米从衣袋里摸出来,放在雪青马的坟冢上。
作为祭品,它应是最丰厚的了。
阿廷芳把剩下的几匹马赶到一起。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自己能否把它们赶回去。他想积蓄些力气,肉干嚼得他满口是血,但他还是尽力往下咽着。然后,他爬上一匹最健壮的马,赶着马匹往回走。
马群识途,它们帮他找到了返回连队的路。他赶着马群走了两天后,再也支持不住,从马背上掉了下来。他悲哀地想:“我完了,唉,这回是真的,完了……我连马都骑不住了……”
好在离驻地已经不远。他躺在雪地里,把那匹马的缰绳拴在自己腰上,以防自己再也抓不住它_然后,他贪婪地啃食起地上的冰雪来。只有冰雪能够充饥,能给他一点力气了。他的脸早已麻木,嘴不停地往外渗血,但他还在啃食着……最后,他扶着马硬撑起身子,爬到了马背上。他觉得自己搭在马背上的身子如一条空空的袋子,灵魂、血肉全都漏光了。
雪山缓缓地移动着,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
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缰,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么也没有抓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外出寻找军马时,连长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阿廷芳的衣袋里,这既体现了连长的关心,也暗示了连队长久与外界隔绝造成的粮食匮乏。
B.找马途中阿廷芳渴望倒下,长睡不醒,心中充满绝望,这说明他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体现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C.后那粒玉米成为牺牲的雪青马最丰厚的祭品,因为那粒玉米是阿廷芳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它当成生存的希望保留下来的。
D.赶着马群回连队的途中,阿廷芳从马上掉下来后啃食冰雪充饥,最后又爬到马背上,这种坚韧和顽强是他能够完成任务的重要原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雪有多重作用,风雪掀翻马棚导致马群走失是故事的缘起,而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
B.阿廷芳由看到“红色”,到认出马鬃,再到发现枣红马的尸体,笔墨虽然俭省,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
C.小说对阿廷芳手里的那两粒玉米进行了特写,“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既有特定环境的影响,也有人物情感的渗透。
D.“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一句,实写高原的同时,也暗寓了阿廷芳为代表的边防军人所筑就的精神高地。
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结尾处阿廷芳“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的理解(6分)
9.小说借雪青马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军人阿廷芳,请指出三处这样的描写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B(“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错)
7.A(“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错)
8.①阿廷芳想把所有的战马都带回去;②突出表现人和马战友般的深厚感情;③凸显了阿廷芳作为一名军人拥有的责任担当精神。(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雪青马面对炒玉米的香味身体剧烈地颤抖,暗示阿廷芳也有强烈的饥饿感。②雪青马不吃递到跟前的炒玉米,表现阿廷芳与军马心意相通、互相体贴。③雪青马的前腿跪下倒地,衬托阿廷芳激动之下身体疲乏的极限状态。④雪青马用舌头为阿廷芳舔手保暖,映衬阿廷芳对战马的倾情付出。(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2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