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沙井
王国华
①沙井原为深圳一镇,一度以产蚝著称。 “沙井”二字之得来,非常直接:此地原为入海河道,掘井时屡屡见沙,故称沙井。今日深圳,高楼广厦,人流密集,快递小哥紧贴着你的脚边,嗖一下掠过去了。汽车你来我往,找停车位全凭运气。一万个事物迎面扑来,视野里挤得满满的。谁能知道,在这一派浮躁景象下,还暗藏着几十个、几百个水井呢。它们有的躲在城中村的墙边,像被墙体踩在了脚下;有的大大咧咧站在路中央,仿佛挑衅路人;有的安卧于一圈建筑物中间,似盆地之“眼”,那圈建筑物却面目模糊,房不像房,楼不像楼,亳无章法地拥在一起,难以描述。
②
还有人留意这些大地的窟隆吗?它们在又如何,不在又如何?
③沙井临海,海风都带着盐味,时间长了,房子腐蚀严重。挖井常出咸水。有人推断,此地原来一定有山,山泉渗透,为深井提供了可用水源。今日此地已难见山峦,工业社会的强大机器,削掉了一个个山头,但康熙年间的《新安县志 •地理志》中“井泉”条记载:“云林仙井,在参里山侧,成化间,布政陈选爱其清冽。”嘉庆版《新安县志》中亦有“慈云寺在新桥尖峰顶山,内有石洞,洞中有石,如神像,旧传仙石于一夕飞来”,都提到了山,堪为佐证。此外,沙井多河多雨,也可供水井一时之需。天地造化,损有余以补不足。沿时光回湖,
当年挖井的那些人,趴在地上侧耳倾听,小心地铲开地面,拈起一点土,放在嘴里嚼一嚼,探听地下的信息。焦渴的人们,对甜水几近崇拜。挖好一口井,地下的水喷涌而出,人们舀出一碗,一饮而尽,由此与深处的事物建立了直接联系。
④一口井为一个坐标,井井连接,勾出一个地方的基本架构。当年的沙井成为繁华之地,与这一口口井不无关系。在农耕时代,这就是巨大的财富。吾乡华北平原,多年以前(其实也不算远,距今不过三四十年),多次见证井水战争。一旦天旱,人们凌晨起床,在暗无星光的夜色中跑到井边排队,扁担把肩膀压出红肿的印子,一点也没诗意。水筲①碰着水筲,叮叮当当。碰撞声越来越响,叮当当,叮当当,终于发展为人和人的战斗。没办法,那一杯混黄的泥汤(回家镇上一天,才能稍微变清)终归有限,抢到的人才能活命。不同的村庄之间,同一村庄里的不同家族,甚至同一个家族的人也会为水反目,大打出手。井水充足的地方,人心安泰。虽然今日沙井的水井几乎都已死去,但井的主人们曾经的富足,还是让我羡慕。
⑤活着的井有一个共同特点:流动。一个井挖好,不断地有人站在井边打水,落几个汗珠在井中,碰撞的声音被青砖没收。汗珠被井水吸收,井就丰满了一点。青砖后面和下面的水源源不断钻出来,无声地翻滚、无形地搅动,井更丰满。郁积的水在井口内多待几天就要发霉,需尽快逃离深井,更深处的水还在往外挤。人用辘轳一桶一桶将其摇上地面,随后进入人的身体、狗的身体、驴子骡马的身体,在里面转一圈,重新落在地上,渗透到地下,或者蒸发后变成雨水,回到井里。水井是个节点,不断进入水,输出水。一旦憋住,井就死了。
⑥我看到,那些用石块或者砖块垒出的井壁上常有一些凹槽。早些年,主人要定期踩着凹槽下到井中,淘尽积水以及逐渐沉淀在下面的泥,仿佛搓掉皮肤上的皴,让深处的水可以更轻快地冒出来。一个个小水珠迅疾地连缀成一股清泉,成为坦坦荡荡的新的井水。多好啊,被使用才是生命力的象征。
⑦今天的井其实还没有死透,它们的废掉,仅指不再成为饮用水。很多井通过各种方式苟延残喘,或曰半死不活。我在沙井的上寮社区看到一口井,附近放着很多铁盆和水桶,里面泡着衣服、蔬菜,井壁上挂了好几条白色的水管,一直连接到附近的好几个楼层。我问,这水可以喝吗?答曰,这里工厂很多,地下可能有污染,所以不怎么喝。说得犹犹豫豫,我忍不住要尝试一下。喝了一口,又喝了一口,甜丝丝的,口感不错。房东悄悄告诉我们,井水可以让附近的住户每月省下一二百元水费。大家还是在乎这些小钱。我看到水井周边的房子和人,也相信了这个说法。
⑧坐在井边,头靠近井口,停留几秒,感觉一股凉气蔓延上来。随手扔下一颗石子,沉闷的声音传上来,是“咚”的一声,还是“轰”的一声?这个拟声词让我纠结了一小会儿。它打开了一个通道,暗示井或许无底,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
⑨井,是通向未知世界的一个路径,名义上由农人挖成,为了那一点水。实际上,它们一旦建立,便成了一个路径、一个向往。水井到了一定深度,就不是人类所能掌控的了,井自己会往深处走,走啊走。那些水中的鱼、边沿的蚂蚁和蜥蜴、簇成一团的蚊子,都比人类要敏感。它们已经看到了什么,却无法跟人类交流。它们会在自己的世界里传播这些信息,只有极少的人类能听懂这些信息,并在水井中突然发现另一个自己。(有删改)
【注释】①水筲:水桶,筲,音shāo。
8.第②段“还有人留意这些大地的窟隆吗”这句话富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3分)
9.第③段画线部分在描写上很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10.第⑦段在选材上有别于其他段落,请分析其作用。(4分)
11.本文最后一段说“井,是通向未知世界的一个路径”,一些人能够“在水井中突然发现另一个自己”,这些话语中蕴藏着哲理。请联系前文内容,评析本文的思想性。(5分)
答案:
8.(3分)答案示例:以“窟窿”比喻“井”,形象写出其破败感;反问句强调如今这些废弃的水井无人关注的事实。
评分说明:“比喻”“反问句”及其表达作用各1分。
9.(3分)答案示例: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如“趴”“听”“拈”“嚼”“舀”“一饮而尽”等,细腻描摹了探测、深挖、出水的挖井过程,刻画出他们对于甜井水的渴望和对于井水的崇拜心理。
评分说明:动词及其描写作用,心理刻画各1分。
10.(4分)答案示例:本段写的是工厂附近社区居民为了省钱尚在使用可能已经受到污染的几近废弃的水井,与前文写流动和被使用才能展现水井生命力的描述相呼应,既写出了水井逐渐消亡现状,也写出了水井与人的生存之间仍旧存在的隐微联系,引出后文的哲思。
评分说明:选材1分,前后内容的联系2分,作用1分。
11.(5分)答案示例:“未知世界”和“另一个自己”可以借由井而发现,井是一个深邃的通道,它由干涸的地面通往可以流出滋养生命的甜水的世界。人们也曾经为了获得甜水而争斗,为了省出生活费而喝受到污染的井水,我们可以体悟到对生命的渴望。同时水井的死去是因为其中的水不再流动,生命的活力也在于不断地运动。这对于当今面临着沉重生活挑战而渴望压力下依旧保持生命活力,奔向新生活的人们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评分说明:“井”的象征意味2分,前文关于水井的思考2分,启发意义2分。给满5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