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荒原作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荒原作证
梁晓声
一九八一年,我们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情。
曾经在小学课本里写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神奇北大荒,已经创建了一处处国营农场,有十万转业官兵在这里开荒、播种、收获……
绿色的北大荒变成了金色的北大荒。

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终于在北大荒诞生了。从外形看,它既不像所有中国制造的联合收割机那么“土气”,也不像从国外引进的联合收割机那么“洋气”。普赖斯专家面对它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在美国接触过的那些身着西装,但却保持着中华民族气质的中国留学生。专家爬到收割机下看过,一眼就看出底盘是选用东德E-512的结构,不过加以了改造。配备有双联拾禾器的拾禾台,可同时捡拾双铺脱粒。专家对它的双滚筒颇感兴趣。这种装置无疑会提高脱谷性能和分离性能,动力消耗减少,较适应高产潮湿作物的收割。北大荒的麦收季节往往正是雨季。它使专家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先进的不一定很适用,适用的才算最先进。不过专家坦率地对它的制造者们表示,他对双滚筒在实际收割中可能产生的机械副作用深感忧虑。尽管如此,专家不得不暗自承认,这是一台中国式的大型联合收割机。

它的制造者们,把它命名为

北大荒人
专家日盼夜想的JD7200也已经运到了,并将在同一天同一块麦地中和“北大荒人”同时进行试割。
那天,两台收割机像两匹赛马,在许多人的观望之下,停立在麦地边上。一台由方婉之驾驶,一台由她的女儿驾驶。③
发动机

隆隆

地响着,仿佛诉说着它们的焦躁
比赛开始不久,JD7200就将“北大荒人”甩下了十几米远。芸芸打定主意今天要使母亲领教失败的滋味。她无法理解,打小生活在黄浦江边、曾立志要成为音乐家的母亲背井离乡来到北大荒插队20多年,如今却压着几份调令,为什么不肯离开北大荒,不肯离开这个没有前途的农机具制造厂。是由于知识分子的偏执吗?是由于性格上的倔强吗?可是这种偏执,这种倔强,对母亲,对这个农机具制造厂,对北大荒,对中国,对四化,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芸芸认为一点意义也没有。也许只有失败,才能令母亲清醒地正视现实吧。
方婉之心里比任何一个人都明白,她今天在这场“比赛”中的失败命运是注定了的。作为“北大荒人”的设计者,她一方面要使它达到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她又不能不考虑到中国农机具制造业现有的工艺水平,以及我们国家的农机具原材料的质量。美国专家的“试割”建议,虽然并无恶意,但毕竟象征着一种挑战。作为一个中国农机具工程师,她没有丝毫理由“怯战”!她相信,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人心甘情愿去扮演这样的失败者的形象!这是一种特殊的勇敢!她一边从容地驾驶着“北大荒人”,一边在心中暗暗鼓励自己:“我不但是一个中国人,而且是一个中国农机具工程师!此时此刻,我要具有这种内在的刚勇!我要具有这种特殊的勇气!”    
……
当中午的炎炎赤日灼烤着大地的时候,方婉之站在丈夫的坟旁,面对“将军柳”,泪水渐渐盈满了她的眼眶,模糊了她的双眼。她的双唇颤抖了许久,低微地说出了一句仿佛从心底挤压出来的话:“将军,荒原作证,我和他们较量了,可是我打不过他们……”她扑向“将军柳”,抱住树身,无声地抽泣起来。
当她终于克制住自己,心情冷静下来时,听到背后也有人在低泣。她擦干泪水,转过身,发现女儿、局长和李福顺也来到了这里。他们都在注视着她。女儿叫了一声:“妈妈!”扑向她怀中,将头偎在她胸前,止不住地放声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普赖斯来到了方婉之家中。美国专家从衣袋里掏出一个手绢包,放在桌上,打开后说:“方工程师,我诚意地向您祝贺!你们的“北大荒人”脱粒干净,茎秆粉碎均匀,证明双滚筒还是可行的!”
手绢里包的是脱过的麦粒。
专家又说:“十年之后,你们也许……”
方婉之打断他的话,平静地说:“十年之后,我们也许还会落后于你们。但是请您相信,历史是长久的,十年不过才是一个世纪的十分之一,也许就在本世纪中,您和我还有机会比赛一次的。”
专家似乎有一种预感,在签订合同时,如果有什么不利的因素,那么很可能来自这位中国女农机工程师……
专家多虑了。中美双方签订引进合同时,方婉之对JD7200的机械功率和作业效能,给予了极公正的高度评价。普赖斯专家回国时,方婉之和李福顺亲自把他送到火车站。开车预告铃已经响过,三人彼此握手道别后,美国专家说:“我一定还要到中国来。”
方婉之问:“再到中国来进行一次比赛?”
专家摇摇头:④

不,我要来看你们‘北大荒人’的第二代,第三代……
专家注视着方婉之,心中暗想,他接触过许多国家农机制造业方面的同行,某些国家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和他们的农机专家,曾使他感受到对美国农机制造业和他这位美国农机专家具有超越性的威胁,但从来也没有被他视为真正的对手。真正的对手,也许就在中国,就在北大荒,就是眼前这位北大荒女人!
她,也像北大荒一样,身上具有某种同样令他倾倒的吸引力……甚至可以不算夸张地说,具有一种魅力……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部分用极简练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20世纪80年代那个激情飞扬的时代,交代了故事展开的背景。
B. 小说多处借助美国专家的眼睛,表现了中国第一台大型收割机“北大荒人”的“中国气质”及其独到之处。
C. 比赛的失败,虽在预料之中,但方婉之仍感到痛苦和绝望,不顾炎炎赤日,独自来到将军柳前向丈夫倾诉。
D. 虽然JD7200在比赛中赢了“北大荒人”,但美国专家觉得未来中国农机 发展会追上美国,成为其对手。
7.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终于”表明首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的研制经历了千辛万苦,“诞生”写出了庄严感。
B. 句子②把收割机命名为“北大荒人”,表现出制造者们对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深厚情感和敬意。    
C. 句子③采用了拟人手法,表面上写发动机的焦躁,实则正面写出了赛前围观人群的紧张心情。
D. 句子④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表达其对中国农机专家的赞许,并会继续关注中国农机发展。
8. 梁晓声善于通过“小人物”触摸时代脉搏,请以方婉之为例简析这种特点。
9. 选文在讲述两台收割机比赛当天的情景时,为什么先后使用了“那天、今天、这天(晚上)”等几个不同的词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6. D “但美国专家觉得未来中国农机的发展会追上美国,成为其对手”错误。
7. C “实则正面写出了赛前围观人群的紧张心情”错误。
8. ①方婉之是一个放弃了自己成为音乐家的梦想,离乡背井来到北大荒插队20年的中国农机具工程师,是80年代下乡插队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她不单是北大荒女人,还代表着中国,为中国赢得了声誉。
②方婉之是联合收割机“北大荒人”的设计者,她对追求矢志不移,甘于奉献,对中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她的经历可以让我们想到无数北大荒人的有过艰难,有过奋斗,有过失败甚至牺牲,但不曾放弃,依然坚守的奋斗状态。
③作为中国农机具工程师,方婉之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敢于面对强者的挑战,即使明知结局是失败,也不会退缩,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强勇敢、不甘屈服的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
④试割比赛,方婉之心里有着坚定的信念,有责任有担当,表现出中国人内在的刚勇,勇往直前。对待对手,方婉之能正视差距,心胸宽广,志向远大,有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她的身上蕴藏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劲力量。   
9. ①那天,指中国式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北大荒人”在北大荒诞生的那一天,也是普赖斯专家日盼夜想的JD7200运到的那一天。用“那天”可以强调机器的到来与比赛的联系,自然引出下文。
②今天,指比赛的当天,用在芸芸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展示的是人物当时的想法。用“今天”可以突出人物即将做出的选择,符合情理需要。
③这天(晚上),是作者承接上文的叙述和描写,引入对后续故事的交代。用“这天(晚上)”符合叙述性口吻,使情节更连贯更紧凑。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6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