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暖时节
茹志鹃
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
“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
“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
“随便。”明发翻了一个身又睡了。
静兰心里有点难过。丈夫总说“随便”“随便”,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可有可无似的。
静兰叹了一口气走出门来,马路上空荡荡的。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
静兰买了一篮荤素小菜,正想回家,却看见一个鱼摊的木盆里,堆满了指头这么粗的淡水虾,一只只透明发青,活蹦乱跳。
“虾,这么大的虾!”静兰心里亮了一下,毫不犹豫地称了一斤。虾给她带来了回忆。
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解放后第三年,明发有了工作,一家人缓过了一口气。一次,静兰买回一斤大虾。“快来看,这么大的虾!”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逗,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
“静兰,你发痴啦?”抬头一看,原来是朱大姐。朱大姐是生产组长。她郑重地说“我们组今晚上要开个生产会议,有任务。”
“哦!”静兰应了一声。
静兰走到家门口,看了看篮里的虾,止不住心跳起来。她推门进去,发现屋里肃静,明发披了一件上衣,头发搔得都竖在头上,头也不抬地趴在桌边,在纸上画着什么。
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
“哦!”明发没抬头。
“明发,你看。”
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画开了。
①
静兰拿着那碗虾悄悄走进厨房,眼泪涌满眼眶。已经是立春时节了,但是她心里却觉得冰凉的。
晚上的会上,朱大姐动员姊妹拿出干劲来,七天完成一万只紧急订货。工厂里来的代表发言了,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又讲又念,还说了许多数字。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
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散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
静兰回到家,明发和孩子都睡了。她在桌边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明发画过的纸,皱巴巴的,却精心画了许多框框圈圈。“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静兰心里仿佛塞了许多东西。最后一个数字紧紧地抓住了她:七天,一万。这是今天开会的时候,大家说得最多的,七天,完成一万只订货。
第二天上工,静兰头也不抬地干了起来,脑子里却反复地、固执地出现一个东西: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她看看朱大姐,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小心翼翼地摆弄一个旧电风扇。
静兰觉得奇怪,下了班,就问她在干什么。朱大姐悄悄地说“我在做机器。用机器来剥胶质线的皮就快了。上次我参观展览会的时候,看过这种机器。机器上要用一个圆盘,这么大,木头的也行,你是不是有办法?”
“我?”静兰想了想,胆怯地说“我家柴堆里有一个圆树墩,可不可以拿来自己削削看?”
“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朱大姐的嗓门又高了起来,静兰匆匆跑回家,拿来那块圆木。和朱大姐一起,用刀削,用沙皮磨,手上起了泡,木盘做出来了。
但是木盘比较硬,压下去连胶质线里的钢丝也切断了。朱大姐提议木盘轮上装一条有弹性的厚橡皮。于是分工,朱大姐在家修配零件,静兰做橡皮。
夜深了。静兰坐在电灯底下,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削着橡皮,她要把橡皮削薄,再包上去。但削完一看,橡皮是薄了,不过厚薄不匀,根本不行。“明天是第三天了,任务完不成怎么办?”谁家的自鸣钟当当敲了十二下,“明发该回家了,孩子们踢被子了没有?”多年习惯了的想法,突然闯了进来,但是它们闪现了一下,立即被手里那堆橡皮赶跑了。
“静兰!”
②静兰回头一看,见明发站在门口,眼泪再也制止不住,簌簌地掉了下来。
明发拿起橡皮和木盘,看了看,比了比,说:“拿这厚橡皮做个滚盘不就行了?”
“对!对!”静兰眼睛都发亮了,但想了想又说“可怎么把它弄得很圆呢?”
明发说“到我们厂里的车床上一车,不就行了。”
静兰还想问一问,可明发已连拥带推地拉她出了门。
明发拉静兰走进一家点心店,要了两碗什锦面。
什锦面来了,静兰埋头吃了起来。
“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
③静兰泪水盈眶。那一道墙,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走出店门,两个人紧挨着走着。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上。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
夜深了,风也大了,忽然隆隆一阵雷响,接着就洒下点儿雨来。
第一声春雷响了,风里虽然还有一丝寒意,但静兰却觉得温暖极了。
作于1959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题目“春暖时节”语带双关,表层指人物故事发生的环境特征,深层指静兰和明发之间隔阂的消除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B.开会中,静兰总是带上针线,趁机做些针线活;削橡皮时,她想到丈夫该回家了,孩子是否踢被子,从中可见她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
C.工厂代表发言时拿着皱巴巴稿纸的神情和所念的数字,使静兰不禁联想到明发在家认真写的数字,这使她完全理解了自己的丈夫。
D.结尾对夜深、风大的描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隆隆的雷响预示着一场期盼已久的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它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夫妻二人在对待家庭的态度、人生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B.作者善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人物,朱大姐告诉静兰有生产会议时,静兰回应了“哦”字,既表现了人物还沉浸在回忆中,也可看出她是随口应付,对开会并不关心。
C.文章开头明发的“随便”与后面“聚精会神”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中可见一个对物质生活要求较低,而专注于社会建设事业的实干者形象。
D.“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在强烈的数字对比中,突出了“七”“一万”对静兰心理形成的巨大影响,也表明他们即将面对的巨大压力与挑战。
8.文中画横线句写静兰流泪,每次流泪的心情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9.在《百合花》中,茹志鹃塑造了小通讯员“平凡英雄”的形象――虽然不是当年所倡导的“典型人物”,但却真实感人。类似的形象特点也出现在本文中,请结合全文,分析静兰的人物形象。
答案:
6.A 7.A 8.第一处是委屈的泪水,因为丈夫一直说“随便”,所以感觉自己被忽视,扑在家庭上的热情也受到了打击;第二处是因无助与焦虑而流泪,也有丈夫突然出现帮助自己的感动,自己在最困难时,明发的出现让静兰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第三处是两人的嫌隙完全化解,关系达到了新的境界,丈夫的关怀让静兰温暖幸福从而流泪。 9.作者没有采用当时通行的宏大革命视角,而把目光聚焦在日常生活之上;静兰本身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一心扑在家庭上,面对生活琐事也没有丧失热情,渴望得到丈夫的关注,怀念和丈夫以前的岁月;但是在寻找与丈夫的隔阂的原因中,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开始蜕变成积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完成了自我超越。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B.“从中可见她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错,丈夫该回家了,孩子是否踢被子的想法只是“闪现了一下”,再从她做木盘、削橡皮,心理总想着怎样完成任务等看出,她后来很重视工作,正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
C.“这使她完全理解了自己的丈夫”错,原文说“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可见,她并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丈夫,她是想了解一下他们为什么会对“这种事情”那么“着迷”,才认真听下去的。
D.“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错,当时社会正在“加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们满怀希望,“正在努力”,不能用“夜深、风大”来暗示。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A.“对待家庭的态度、人生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错误,“隔了一道墙”的感觉只是静兰对明发不太关心家务的不解,后文“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上”表明,他们之间没有“严重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