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摄影家之死
李景文
年轻的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怎么也想不到,当他的一只脚离开飞机的舷梯踏上苏丹的土地后,就注定了他的死亡。他的死亡跟一幅杰出的照片有关,只是当时他还没有死亡的预感。
当时在飞行的困乏中卡特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死了。他看到自己躺在洁白的玫瑰丛中,身旁是绿树掩映、流水潺潺,蔚蓝的天空中一个长着一对翅膀的小女孩露出天使的微笑向他飞来……但是这时候飞机开始降落。卡特一下飞机就将镜头对准了这满目疮痍、饿殍遍野的现实,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气味,他刚抓拍了几张,就有一种眩晕的感觉,而这时他又恰恰听到一种像小猫叫唤的哭泣声。他仰望蓝天,他没有看到梦中那长着翅膀的小天使,但是他看到不远处兀立着一只眼睛发出阴骘凶光的兀鹰,正用钩子一般的眼神盯着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天呀,原来是一个皮包骨头、奄奄一息的小女孩!①
艺术的敏锐感像火一样烧灼着他的血液,他浑身颤抖,手中相机的镁光灯一闪,苏丹大饥荒以致整个非洲的绝望便通过这个随时会被猛禽撕成碎片的小女孩收进了镜头。摄影师不知道,被他同时摄入的还有自己飘浮在空中的魂灵。
小女孩在蠕动、在爬行,向着食物发放中心爬行,她一点不知道已经被死亡的网所笼罩;鹰仍然兀立着,像一块岩石兀立着,盯着它嘴里的美食虎视眈眈;卡特与鹰对峙着,对峙得眼睛快要出血。他,鹰,小女孩,构成一个惊人的三角形。三角形以外,是生;三角形内,是死。他与鹰整整对峙了一十分钟,鹰除了滴血的眼睛,整个身子似乎化成了一块岩石。他愤怒地拣起一块石头砸过去……他只是破坏了这个三角形,他没有想到或者说没有勇气建设一种新的维系,他应该成为这个女孩的父亲,至少……他支持不住地在一棵树旁瘫坐下来,点上一支烟。泪流满面……
1993年3月26日,《纽约时报》发表了这幅女孩与鹰的照片,他命名为《饥饿的苏丹》。然后,全世界的报刊都疯狂地转载了这幅照片。摄影师浑然不觉,其实一根无形的绞索已套在他的脖子上。差不多一年后,1994年的普利策摄影奖便落在凯文・卡特头上。他赢得的不是桂冠,而是带着口水的箭镞。
②
不,不,不,那些诘难、责备、询问的背后是一颗颗滚烫的心,是的,我不知道小女孩的下落,生,还是死?我连抱都没有抱她一下!卡特的良心有了新的发现,自责像一根绞索纠缠着他。他回到了故土,在瓦尔河上游高地的第一大都市约翰内斯堡玩命地飙车,并想以此来摆脱自责,但是自责却幽灵般越来越紧地缠着他。他终于累了,横在车上睡着了。他在梦中又一次看到自己死了,周围尽是荒芜的坟冢,许许多多的乌鸦飞起又落下,一个又瘦又小的骷髅哭喊着对他说,我是苏丹小女孩!他从破碎的梦中醒来,心脏撕裂般地狂跳不止。他睁开疲惫的眼睛,车棚的顶灯像一只仇恨的眼睛瞪着他,就连他的那些大大小小视同生命的一部分的照相机,也愤怒地从包里探出头来,像一支支长长短短的枪对着他,他的心里充满了绝望、恐怖和负疚……
他来到车外,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最后看一眼炫目的阳光,然后埋头将一截早就准备好的绿色的软管套在排气管上导入车内,再然后关好车门安详地发动了汽车。他看到自己躺在洁白的玫瑰丛中,身旁是绿树掩映、流水潺潺,蔚蓝的天空中一个长着一对翅膀的黑皮肤小女孩露出天使的微笑向他飞来,她的牙齿比珍珠、比象牙、比雪花还要白,他看到自己正一点点地飞起来……
其实是一张他写的纸条从他的手上飘下来,飘向座位:
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摄影师,卡特看到被兀鹰盯着的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拍摄照片,他希望通过这张照片让全世界看到苏丹大饥荒甚至整个非洲的绝望。
B.摄影师的自责从他打破“三角形”时开始产生,在被“带着口水的箭镞”诘难、责备后更加强烈,他在临死之前经历了自责、绝望、恐怖、安详的心理过程。
C.小说三次描写梦境,第一次写美好的梦境来凸显残酷悲凉的现实,第二次以梦境展现摄影师受责难后的复杂心理,第三次写摄影师临死前对小女孩的愧疚之心。
D.小说《百合花》写了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写出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本文写的是特殊时期一位年轻摄影师的自杀,反映了社会和人性的复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倒叙手法交代主人公命运结局,设置悬念。
B.小说中的“兀鹰”形象阴骘冷漠,具有象征意味。
C.小说中叙述人称的变化,使小说的叙述跌宕有致。
D.小说中摄影师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梦境呈现出来的。
8.请结合小说中①②两处画线句子分析摄影师的人物形象。(4分)
9.省略号有时能够产生美学中的留白效果。请对小说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三处省略号的留白效果加以分析。(6分)
答案:
6.C(3分)(小说第二段、第五段描写梦境;第六段是摄影家死前的幻境,是他的心理活动,不是做梦。)
7.D(3分)(小说不只是通过梦境表现人物心理,还有第二段中的环境衬托心理、第三段的从旁叙述交代心理、第五段的抒情独白、第六段的幻境展示心理等。)
8.(4分)答案示例:
(1)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艺术敏锐感。作为摄影记者,他亲自到现场用镜头捕捉苦难,《饥饿的苏丹》让全世界都看到了苏丹大饥荒和整个非洲的绝望:普利策摄影奖的获得是对他这一特点的肯定。(2)善良、宽容。面对别人的诘难、责备和询问,他看到的是人们“一颗颗滚烫的心”,他相信所有人都是因为关心小女孩的命运才将“箭簇”指向自己,他用三个“不”为这些人辩解,体现他的善良和宽容。(每点2分,形象概括和具体分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9.(6分)答案示例:
(1)第一处省略号是在情节上(或场景上)留白,作者没有交代石头砸过去之后的事情,引发读者对具体情节的猜想(或可能出现的场面的想象)。(2)第二处省略号是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留白,作者没有说出至少想做的事情,却更真实地表现出了摄影家当时矛盾复杂的心理,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情感上的共鸣。(3)第三处省略号同时是在情节上和心理上的留白,作者没有写“点上一支烟,泪流满面”后摄影家的所做所想,既激发了读者对可能做出的行为的想象,又引发了读者对他此时复杂心理的猜测。(每点2分,指出留白特点1分,对效果进行具体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