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酒楼上(节选)
鲁 迅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 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 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蹰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我连他的模样都记不清楚了,但听母亲说,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和我也很相投,至今她提起来还似乎要下泪。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 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他又喝干一杯酒,看着窗外,说,“这在那边那里能如此呢? 积雪里会有花,雪地下会不冻。就在前天,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因为我豫料那地下的应该早已朽烂了,――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和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这些事我生平都没有经历过。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已不到二尺远。可怜的坟,两年没有培土,也平下去了。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我实在是一个庸人,我这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希奇,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但土工们却毫不骇怪,就动手掘下去了。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果然,棺木已经快要烂尽了,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我的心颤动着,自去拨开这些,很小心的,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 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超然客公众号
我忽而看见他眼圈微红了,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我去卖棺材虽然有些离奇,但只要价钱极便宜,原铺子就许要,至少总可以捞回几文酒钱来。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因为外面用砖��,昨天又忙了我大半天:监工。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 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 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 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 只要随随便便,……”
“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我一面准备走,一面问。
“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以后? ――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 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6.下列选项中对文本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主要情节借助“我”与吕纬甫的对话展开,这样写,既便于展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有助于展现主人公吕纬甫的形象特点。
B.吕纬甫在为幼弟迁葬时找不到骨殖,还坚持把坟里的泥土装进新棺材,去欺骗他的母亲。这一举动说明他确实像自己说的那样,做事敷敷衍衍。
C.吕纬甫说等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学生的老子要他们读的“子曰诗云”,自己只要随随便便,这个“随随便便”后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应该包含随随便便挣些钱就行。
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对酌言谈,既无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无激烈的矛盾冲突,却清晰地展现了吕纬甫们面对社会生活的无奈与妥协。
7.下列选项中对文本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我”和吕纬甫一样被现实吞没,叹惋吕纬甫的衰颓,但又没有能力帮他走出困境,这与《祝福》中的“我”这一新知识分子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B.小说叙事巧妙,将故事场景安排在酒楼上,让“我”偶遇吕纬甫的情节更加自然合理,“酒”也为吕纬甫的讲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C.小说刻画人物简练传神。如在刻画吕纬甫这一人物时,用“颓唐”“失了精采”“缓缓的”等描写,深刻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
D.吕纬甫的自嘲,以“蜂蝇”自喻,颇有黑色幽默之感,极具反讽意味。其主旨与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感慨的“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一致。超然客公众号
8.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划线部分吕纬甫以“蜂蝇”自比的隐喻。(4分)
9.鲁迅先生在《坟・题记》中即称,他之所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本文中,鲁迅先生把吕纬甫“掘墓迁坟”的细节和心理写得非常细致,而“一生中最伟大的命令”更是非同寻常的措辞,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掘墓迁坟”这一情节的象征意义。(6分)
答案:
6.B.这一举动并非说明吕纬甫做事敷敷衍衍,而是说明他虽然颓唐,但身上仍然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7.A.我并未和吕纬甫一样被现实吞没,我还有积极乐观、高兴的情绪,“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爽快”,说明我仍然在积极生活,对抗现实。
8.①蜂蝇是吕纬甫这类知识分子人到中年与生活妥协的人生隐喻。②知识分子的革命与封建礼教抗争失败回到原点的隐喻。③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变故的隐喻。
(答出两点即得满分)
解析:吕纬甫的人生就像是蜜蜂与苍蝇一样,被人惊吓了一下即刻飞去,但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到了原地点,可悲可怜,这种悲剧是当时的人到中年的知识分子的人生隐喻;曾经意气风发和拥有青春活力的吕纬甫,曾经勇敢地冲进城隍庙拔掉神像的胡须,但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能让社会进步,反而自己陷入窘境,落魄,就像苍蝇和蜜蜂的飞行一样,回到了原点;生活把这个充满着理想、朝气的年轻人压迫得面目全非,使吕纬甫的人生变得颓唐与绝望,为了生活,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教小孩读四书五经的家庭教师,这在精神上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更觉得自己无用,因此他由勇敢,聪慧的年轻人变成了神色颓败的中年人。
9.①“坟”是过去生命的象征,掘坟的行为表现了对已逝生命的留恋追寻,挖掘的是自己的生命记忆。“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与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这些语言都表现出了吕纬甫看似是寻找对弟弟的回忆,实则是寻找自己对已经逝去的时光的留恋。
②“一生中最伟大的命令”象征了这些时代青年一生中最伟大的决定是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革命,而到头来,却一无所成。掘开弟弟的坟墓,然后挖到最后, 坟中“踪影全无”。这经历,如吕纬甫自己总结其青年生活,“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③“迁坟”象征着吕纬甫对生活的妥协埋藏。以往的热血已经尸骨无存,自己能做的就是为家人,为生活而埋葬年轻时的理想。“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