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岔路口》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岔路口
陈毓
坐在山下岔路口读书的人,并不反感一个问路人。这经验是我刚才获得的。
我看见他坐在岔路口,膝盖上摊本书,正读得投入。一棵榉木以一树浓荫罩住他,使他看上去凉爽惬意。来路上,我遇见过扑蝶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但遇见一个安坐读书的,还是稀罕。他显然是山里人,手脸黑而粗糙,为了脚舒服,鞋跟也不挂上,一只脚索性踩在鞋面上。
想让他把眼睛从书里移出来,我就向他问路,我以叫他听清又不惊着他的音量说:请问从你坐着的台阶走,能不能上到山顶?
我的问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深潭,泛起涟漪需要等待。他转过脸,眼睛慢慢聚焦,看清我这个问路人,却又回转脸,看着那条向上延展的石阶,答:能走一段,再往前,就无路了。
那是一个不紧不慢、使用本地方言但我完全能听懂的腔调。
那我要上山,咋走合适呢?
就顺你脚下的路走,要上山,只管往前走。
可我就是从这条路折返的,我已走了一大截,我想走到更静僻的路上。
他想了好一阵子说:那你就沿台阶走,到一个打算盖房子的屋场再回转来,小路只到那里。
有没有狗?
有狗,是人家养着看场子的。
这让我犹豫,我不想因为本是要寻清静却惹得狗吠连天。索性站着不走了。    
我确信不必问“你是本地人吧”这样的话。我说:你坐在这里看书,家里不用你帮忙啊。我的语气甚至不是询问而更接近感叹。我想到山门口那几家并没几个人吃饭的农家乐,替他找答案:是不是这段日子因为疫情,进山吃饭游玩避暑的人少,家里不需要你帮忙?
他慢慢露出笑容,像是说,你都知道了我就不说了。但我其实很想让他说话。我说:你是不是开年就没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他这次回答得利索:我从没离开过这里。
这让我吃惊,我说:你多少岁了,你没离开过这里?
他说快六十岁了。
一点也不像,我由衷地说,你看上去顶多五十岁。
他说祖上就在这里,上小学也在这里,后来结了婚,就一直在这里了。
我再看一眼他的书,他停下来和我说话的时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读的一页书中,是预备随时再回到那页书里去。见我并没立刻离开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页书折个角,合上,放在石阶上,把手解放出来。
待要看清书名,显然书原先的封皮已经无存,又用了一张不相干的硬纸封上了。
你从没离开家,那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我尽量显得漫不经心,掩饰我对他的探究之意。
他咧嘴笑,却没说话,像是思考一个快六十岁,从没离开一座山、一条沟的人到底都在这里做了些什么可以拿来说。
溪流的声音很响地浮起来,风吹在不同树叶上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和鸣,叫我出神。他放在石阶上的书一会儿哗啦啦向左翻页,一会儿又扑啦啦向右翻页。
我说,你很爱看书啊。
他说爱看老书。我说你的书看上去倒是很旧。他说父亲以前留下来的有一些,还有的,是住在城里的妹妹送给他的。
他好像忽然有了可以言说的,决心要和我这个站在他面前不走的人说一说。这时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爱说话的人。于是,我听到一个回到语言的河流边的人的讲述。
你手中拿的,是猕猴桃的花,你知道不?    
我努力避开“不知道”三个字,我说:我真的是吃过猕猴桃没见过猕猴桃开花。为强调吃过,我说我吃过红色果肉、黄色果肉和绿色果肉的猕猴桃。
但他说,这座山里,猕猴桃有十三种味道。
有那么多?
有的。他肯定道,在山里遇见猕猴桃,见熟了的,尝一尝。总共有十三种味道,新的,再没遇见过。
想着他在山里住了快六十年,我暂且存疑。
黑熊上树比人厉害,他笑。像是笑熊,更像是笑人。
人见了黑熊,是否只恨跑得慢。这话是我说的,他只是笑。
村里有人被黑熊挖了脸,眼睛珠子差点坏了。也有一个被豹子咬坏了胳膊。都是我半大小子时的事。
我父亲打过一只黑熊。铁珠子枪,枪里能装五颗铁珠子。熊肉好吃,野猪肉粗。熊是个宝疙瘩,黑熊油神得很。有一回上山,一只脚踏上个断树茬,树茬钉进脚心,自己弄出来一半,另一半针都挑不出,伤脚半年没好,后来那只黑熊来了,抹了黑熊油。第二年,脚心里剩下的树茬子自己退出来了。
吃过一次兽夹子的亏,一次上山挖药,只听脚下一声响,被兽夹子套住脚脖子了,幸好兽夹的铁丝末端在身边不远的树上,勉强够得到。幸亏我手上当时有把弯镰,弯镰重,使得上力,我就把脚扭过去,贴在地皮上,用镰刀在套住的铁丝上砍,这才得脱。
黑熊、麝鹿、豹子多年没见,野猪多。以前村里都种玉米土豆,野猪爱下来吃。现在地叫人糟蹋得差不多了,都不种地,野猪也下来得少。野猪吃板栗,八九月板栗熟了的时候野猪常见,只要栗包炸个口,野猪用脚爪就能抠出来。
动物更怕人,人还是厉害。野猪大路上难见,就是见了,你不惹它,它也不惹你。要是你把母野猪的仔咋了,那就不行了;要是你开枪打过它,更不行了,它会找来,寻你拼命。
你讲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吗?话说出来,我立即就后悔了。
他倒不以为意,反问我:书上的事情,都是写书人的经历不?
我其实愿意相信他讲的野猪、黑熊、猕猴桃的故事。    
尽管他回答我为啥爱读书的时候说,读书除了会叫日子好过点外,读书还可以和别人有话说。但我宁愿相信那些故事是他的亲历亲闻而不是书上别人写的被他讲给了我。
这时我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在山下饭后打牌的朋友喊我返程了。
我在电话里向朋友诺诺的时候,我看见他捡起地上的书,站起来,向我招了招手,立即就走远了。
于是,他向山里,我向山口。
我闻见空气中互为融合却又保持独立的香气。分辨出属于猕猴桃花朵的那份香气。
(选自2023年第14期《微型小说选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用“稀罕”一词,比较恰切又自然地表现了我在岔路口看到他安坐读书时的惊讶又有点喜悦的心理。
B.文中用“我的问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深潭”这一比喻,比较生动地写出了我的问话在他心里引起的巨大反响。
C.文中说“我听到一个回到语言的河流边的人的讲述”,是说他的讲述是流畅自然的,丰富多彩的,滔滔不绝的。
D.文中他讲猕猴桃有十三种味道,黑熊油的神奇,野猪吃板栗等故事,有较强吸引力,说明他山里生活经验丰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题“岔路口”,既是故事的发生地,也寓意我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十分为难。
B.小说里的他手脸黑而粗糙,快六十岁了,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暂时没有出去打工,待在家里。
C.小说的故事情节以我向他问路开始,到我离开结束,运用插叙、倒叙、补叙等手法,一波三折。
D.小说对自然环境描写不多,但这里有溪流,有许多动物,有各种树木,空气里弥漫着猕猴桃花香。
8.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传统的农民形象,也有人认为他是新时代的农民形象。你觉得呢?为什么?(4分)    
9.评论家刘海涛说:“《岔路口》将微型小说的‘小切口+深探针’的构思方法完美地做了展现。”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

6.B(“巨大的反响”言过其实,反响不大。)
7.D(A过度解读标题含义;B他从未离开过这里;C小说叙述方式单一,情节简单。)
8.(4分)他是一个乡村振兴中的新时代的农民形象。(1分)①中国传统农民的主要特点是吃苦耐劳、见识不广、落后保守等;(1分)②他入迷地看着他妹妹送的书,在知识的熏陶下,生活在饶有生趣的环境(动物出没,猕猴桃有十三种味道)里,见多识广,谈吐令人称奇。(2分)(理由陈述言之有据即可。如果判断他为传统农民形象,最多不超过2分。)
9.(6分)①所谓“小切口”,是说小说从一个生活场面,一件平凡的小事起笔讲述;所谓“深探针”,是说小说有一个深刻的主题,能表现时代精神,能探究人性等。(2分)②本小说讲述了“我”在上山前向一个留守乡村的读书人问路并与之交谈的平凡小事、生活琐事,可谓“小切口”。(2分)③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农民形象,突出了乡村振兴等主题,可谓“深探针”。(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7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