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远路上的新疆饭》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远路上的新疆饭
 

刘亮程
①有一年,我们开车去阿勒泰,从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出发,穿过茫茫准噶尔盆地,往天边隐约的阿尔泰山行进。到了黄昏,车里人饥肠辘辘,大漠落日,就像挂在天边永远吃不到嘴的圆馕。这时,荒无人烟的路边突然冒出一间矮土房子,土墙上歪歪扭扭写着“沙湾大盘鸡”。赶紧刹车拐进去,土屋前一小片修整平坦的戈壁,和屋旁辽阔起伏的戈壁滩连在一起。店里只一张桌子,七八个板凳。女店主的表情也跟戈壁滩一样漠然,不冷不热地说一句“你来了”,那语气像似认得你。你似乎也觉得认识她,只是记不起来。她提着大茶壶,给每人倒一碗茶,那茶仿佛泡了一天,跟外面的黄昏一般浓酽。
②喝几碗茶工夫,大盘鸡端上来了,那盘子占了大半个桌子,鸡块、土豆块、辣子满满堆了一大盘。四双筷子齐刷刷伸过去,没人说一句话,嘴全忙着啃鸡,忙着吃里面的皮带面,太阳落山都不知道。小店里渐渐暗下来时,我们才抬起头来,彼此看看,谁学着女店主的腔,说了句“你来了”,大家都笑起来。    
③我全忘了坐在一桌的人是谁,我们因什么事踏上了去阿勒泰的这趟旅行,只记得吃着大盘鸡的瞬间,我侧脸看着窗外荒天野地里的彤红晚霞,地平线清晰地勾勒出大地的边沿。那一刻,一顿荒远的晚饭就这样长久地留在了回味里。多年后再走那条路,有意把时间磨到黄昏,想再坐在那小店的窗口,吃着大盘鸡看荒野落日。想再听那恍惚的一句“你来了”,沿路经过一个又一个路边饭店,一直把天走黑,那土房子再找不见。
④在新疆,最方便在野外吃的还有手抓羊肉,做起来比大盘鸡还简单。一次我们中午约在山谷里一户哈萨克牧民毡房吃煮羊肉。牧民说羊去后山吃草了,主人骑马去驮羊,结果一去半天。到太阳西斜,羊驮来了。我们看着主人宰羊,松树枝在炉膛慢慢烧着,我们耐心地等。
羊肉煮熟端上来时天已经黑了,堆成小山的一盘肉里,仿佛已经煮入了牧民上山驮羊的时间、羊在山上吃草的时间、鹰在天空盘旋的时间,以及我们饥饿等待的时间。那一餐,我们一直吃到半夜,仿佛我们等了大半天的饥饿,要用大半夜才能吃喝回来。
⑤我的朋友刘湘晨说过他最难忘的一顿饭。那年他在塔什库尔干拍纪录片,要下山买摄像机电池,站在村口等车,等到快中午,路上连个车影子都没有。就在这时,山坡上说说笑笑来了五个姑娘,在路边的平地上支起帐篷,用石头垒起一个炉灶,放上铁锅,便开始架火烧饭。我的朋友不知道姑娘们给谁做饭,也不便过去问,就老老实实坐在路边等。等得快睡着了,过来一个姑娘喊他,让过去吃饭。姑娘说,我们在村里看见你在这里等车,今天不一定会过来车,明天后天也不一定有车过来,我们给你搭了帐篷,做了饭,你住下慢慢等。
⑥我的朋友感激地吃完姑娘们做的清炖羊肉,正打算在帐篷里住下,远远看见一辆运货的卡车开来。他多么不希望这辆车过来,最好明天后天也不要有车来,他就一直住在路边的帐篷里,每天看着五个姑娘在石头垒的炉灶上给他做饭,晚上躺在帐篷里,望着高原上的星星和月亮,做着美梦,等一辆永远不希望它过来的车。
⑦他可能是塔什库尔干最幸福的路人了。
⑧同样的幸福经历我也遇到过。
⑨那次我们驾车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牛石头草原探路,那是一处远离县城的高山湿地夏牧场,羊群踩出的道大坑小坑,要把车颠散架似的。大中午时,一行人进到一户牧民毡房,男人放羊去了。我们给女主人说,能否给做点吃的,我们付钱。
⑩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上炕坐下,很麻利地铺上一块白色单子,把烤馕和小油饼放在上面,沏上烧好的奶茶,让我们品尝。然后,女主人架着外面的炉子,开始煮风干牛肉。那顿肉我们吃得很仔细,
肉被风吹干,再煮熟,还是干硬的,只有小块地咀嚼,肉里有风的悠长干燥,有草从青长到黄的香,有石头的咸,有松枝烧柴的火气。一大盘子牛肉,细嚼慢咽地全吃光了。
⑪临走时同行的朋友掏出五百元钱硬塞给阿妈。阿妈扭不过,就收下了。然后,她俏皮地笑着,一人一张把五百元钱塞给了我们一行五人。像是塞给她的五个孩子。
⑫新疆路边饭馆的常客多是跑长途的司机,进到大小饭馆里面,主人先倒一碗烫茶,再问你吃啥。茶水是免费的。一个不产茶的地方,竟然免费给客人喝茶。
⑬那几年我常坐在路边饭馆喝茶,道路坑坑洼洼,汽车远去后,扬起的尘土缓缓落下来,像岁月一样,落在身上头上,我不管不顾地坐着。那时我年轻迷茫,看着远去的汽车会莫名伤感,仿佛什么被带走了,让我变得空空荡荡,又满眼惆怅。
⑭多少年后我还喜欢在路边的小饭店吃饭,望着往来车辆,想找到年轻时的那份忧伤。我二十多岁时,在尘土飞扬的路边,想望见四十岁、五十岁的自己,到底走到了哪里。如今我年近六十岁,知道已走在人生的远路上,此时回头,看见二十岁的自己还在那里,我在他远远的注视里,没有迷路,没有走失。
(有删改)    
            
8.②③两段的语言特点有所变化,请加以赏析。(4分)
9.第④段和第⑩段画线句对于食物的描写具有共同特点,请加以赏析。(3分)
10.分析⑤⑥⑦段在全文构思上的作用。(4分)
11.联系全文,分析⑬⑭段加点句所蕴含的丰富意蕴。(5分)
 
 
答案:
8.参考示例:第②段语言简练质朴,多用短句(简单的词语),表现当时饥饿状态下吃大盘鸡的急迫、专注;第③段语言优美,节奏舒缓,用语饱含感情,着重描绘记忆中的美好印象以及再找不见的失落。语言风格的变化把文章内容在时空上拉开了鲜明的距离,使当时的情景进入到一种审美的情境中。    

评分说明:两段语言的特点各1分;各自表现的内容情感2分;变化的效果1分。给满4分止。

9.参考示例:综合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对食物进行描写;并且不局囿于所写食物,而是通过对其他的事物的描摹(如通过时间感受,通过想象等)来丰富对食物的感觉,充满诗意,写出了作者对远路主人真诚款待的由衷感动。

评分说明:综合感觉1分;“其他”1分,“其他”的效果1分。

10.参考示例:这三段写了我朋友的经历,新疆姑娘的清炖羊肉使他成了最幸福的路人;生动表现了新疆人民非同一般的淳朴热情,在人生远路上留下幸福的回味;自然引出下文写自己的幸福经历。这个片段对于全文写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使主题“远路”及“新疆饭”的内涵更充实更普遍。

评分说明:三段内容概述1分,对主旨的作用1分,对下文的作用1分,对全文其他片段的作用1分。

11.答案示例:同样是望着往来车辆,⑬段写莫名伤感,表现年轻时我的迷茫,不知道将来会在远路上走到哪里。⑭段写想找到那份忧伤,是指六十岁的自己,想要回顾年轻时一路走来的经历。两次对于伤感情绪的描摹,时空交错,表现作者对于自己人生远路的思索。从全文看,远路上的新疆人民真诚淳朴,他们家人般的热情、温暖使远路充满幸福,也使作者在人生的远路上没有迷路,没有走失。

评分说明:两次忧伤内涵各1分,表现作者思索1分,新疆人民使远路温暖幸福1分,作者没有走失1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1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