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这一年的笔》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这一年的笔
老舍
去年“七七”,我还在青岛,正赶写两部长篇小说。这两部东西都定好在九月中登载出,作为“长篇连载”,足一年之用。七月底,平津失陷,两篇共得十万字,一篇三万,一篇七万。再有十几万字,两篇就都完成了,我停了笔。一个刊物,随平津失陷而停刊,自然用不着供给稿子;另一个却还在上海继续刊行,而且还直催预定货件。可是,我不愿写下去。初一下笔的时候,还没有战争的影子,作品内容也就没往这方面想。①
及至战争已在眼前,心中的悲愤万难允许再编制“太平歌词”了。
青岛的民气不算坏,四乡壮丁早有训练,码头工人绝对可靠,不会被浪人利用,而且据说已有不少正规军队开到。公务人员送走妇孺,是遵奉命令;男人们照常作事,并不很慌。市民去几里外去找“号外”,等至半夜去听广播的,并不止我一个人。虽然谁也看出,胶济路一毁,敌人海军封锁海口,则青岛成为罐子,可是大家真愿意打日本鬼子!抗战的情绪平定了身家危险的惊惧,大家不走。在这种空气中,我开始给本地报纸写抗战短文。②
信用――未能交出预约的稿子――报酬,艺术,都不算一回事了;抗战第一。一个医生因报酬薄而拒绝去医治伤兵,设若被视为可耻,我想我该放下长篇,而写些有关抗战的短文。
八月中旬因应齐大之约,搬往济南。济南还不如青岛。民气沉寂,而敌军已陷沧州。我不悲观,也不乐观,我写我的,还是供给各报纸。
直到十一月中旬,黄河铁桥炸毁,我始终活动着我的笔,不管有多大用处。铁桥炸毁,敌军眼看攻到,而当地长官还没有抗战的决心,我只好走出来。不能教我与我的笔一齐锈在家中。
到汉口,我的笔更忙起来。人家要什么,我写什么。我只求尽力,而不考虑自己应当写什么,假若写大鼓书词有用,好,就写大鼓书词。③
艺术么?自己的文名么?都在其次。抗战第一。我的力量都在一枝笔上,这枝笔须服从抗战的命令。有一天,见到一位伤兵,他念过我的鼓词。他已割下一条腿。他是谁?没人知道。他死,入无名英雄墓。他活,一个无名的跛子。他读过我的书词,而且还读给别的兄弟们听,这就够了。只求多有些无名英雄们能读到我的作品,能给他们一些安慰,好;一些激动,也好。我设若因此被关在艺术之神的寺外,而老去伺候无名英雄们,我就满意,因为我的笔并未落空。
这一年来的流亡,别离,苦痛,都可以忍受,因为笔还在我手中。想想看,那该是怎样惨酷的事呢,设若我的手终日闲着,笔尖长了锈!再退一步讲,我依然继续写我的长篇小说,而没有一个无名英雄来取读,我与抗战恐怕就没有多大关系了吧?在今日,我以为一篇足以使文人淑女满意的巨制,还不及使一位伤兵能减少一些苦痛寂寞的小品;正如争得百米第一的奖牌,在今日,远不及一位士兵挂彩那么光荣。在这时代,才力的伟大与否,艺术的成就如何,倒似乎都在其次,最要�o的还是以个人的オカ�`不管多么小一而艺术一不管成就怎样―配合着抗战的一切,作成今天管今天的,敌人来到便拿枪的事实。

我是在这里称赞自己么?一定不是!我是来说这一年我的笔没有闲着,和为什么事没有闲着。我尽了我的力,该当的;只觉得不够,羞愧;还敢自谀?因为我自己如是,我便可以切实的说明,文艺界的朋友们多数的是加紧工作,不肯闲起笔来。大家所写的不同,可是文艺始终未曾被敌人的炮火压得闭口无言。自然,因印刷的,交通的,分配的,种种不便与疏忽,文艺还未曾深入民间与军队中。可是,这不足证明文艺者的懒怠,而是许多许多实际的困难未能克服,不能归咎于作家。第三期抗战已到,精神食粮必须与军器兵力一齐马上充实起来,不可稍缓。文艺者,我相信,是愿意把笔作为枪的。那么,政府社会在实际上能予以便利与协助,实在是必要的。文艺者只有笔,他并没“一应俱全”的带着印刷与交通工具。等到文艺者的笔因客观的条件而不得不锈起来,那个损失将非仅后悔所能弥补的。
这一年的笔是沾着这一年民族的血来写画的,希望她能尽情的挥动,写出最后胜利的欢呼与狂舞。有笔的人都是有这个信仰。希望政府与社会帮助。横扫倭寇,还我山河!
(载于1938年7月7日汉口《大公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抗战爆发后,青岛被日寇封锁,但民众甚至正规军队都真心想打击敌人,而“我”也因为种种原因停止了正创作的小说。
B.“我”提及伤兵读自己的鼓词,并将其传播给别的兄弟的情节,表现了“我”为自己能为抗战做贡献而高兴,激发了配合抗战创作的信心。
C.在“我”看来,虽然文艺者不是万能的,但他凭借着自己的不锈的笔,只要不懒怠,是能够克服印刷、交通等实际困难的。
D.末段“这一年的笔是沾着这一年民族的血来写画的”,再次表达了一个文学工作者要以自己的笔尽力为抗战效力的决心。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写抗战爆发,作者为自己从前的创作感到惭愧,内心的悲痛使他停止了歌功颂德的长篇小说创作。
B.句子②,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是插入解释语,“抗战第一”则显现出作者在青岛抗战情绪影响下的坚定决心。
C.句子③,作者连续发问,再次强调一切服从抗战需要,有热忱,有觉悟,有读书人禀自传统的高贵爱国心。
D.句子④承上启下,既以设问澄清了对上文自己态度可能引发的误会,又以感叹引出下文对文艺界态度的评析。
7.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梳理作者这一年颠沛流离生活中的创作情况。(4分)
 
 
8.老舍在《写通俗文艺》中说:“在抗日战争以前,无论怎样,我绝对想不到我会去写鼓词与小调什么的。抗战改变了一切。”请以“责任・胸怀”为主题,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老舍的评价。(6分)

 

 

答案:

5. C(从原文看 , 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对交通、印刷等在实际上予以便利与帮助 , 而不是文艺者自身去解决这些问题)
6. A(“感到惭愧”分析错误 , 这里只是强调抗战给作者带来的悲痛 , 让他意识到身为作家要为抗 战尽自己的一份力;另外“停止了歌功颂德的长篇小说创作”于文无据)
7. ①在青岛 , 停止创作长篇小说 , 改为给本地报纸写抗战短文 。②在济南 , 不悲不喜 , 继续给各  报纸写抗战文章 。③来汉口后 , 不拘文体 , 只要是对抗战有用的 , 别人需要什么就创作什么。
(每点1分 , 三点都对得满分)
8. ①抗战让老舍的创作在内容和文体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 这与他的责任感和无私的胸怀密不
可分 。②老舍认为应凭借自己的笔 , 以抗战为题材和描写对象 , 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 这 是自己身为作家的责任 。③面对抗战需要 , 老舍改变自己的创作初衷 , 不计名利得失 , 忍受流 亡、苦痛 , 用自己的力量 , 配合着抗战的一切 , 表现出他舍己为国的无私胸怀。(每点2分 , 意 思对即可)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4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