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大团圆
鲁迅
赵家遭抢四天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他才有些清醒了。
进城已是正午,阿Q被搀进一所破衙门,推在一间小屋里。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他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你的同党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
“走到那里去了呢?说出来便放你了。”老头子更和气了。
“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
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
大堂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的老头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
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于是一个人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Q的面前,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
“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
“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阿Q第三次抓出栅栏门,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老头子很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许多人忽然给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篷的车,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他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将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彩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彩的人们。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然而阿Q没有说。
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节选自《阿Q正传》,有删改)
文本二:
《阿Q正传》第七幕
陈白尘
(舞台现出咸亨酒店。是次日夕阳西下时分。)
(柜台外站着五位老酒客①: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航船七斤、王胡和小D③。)
(航船七斤正在讲述新闻。酒客们热心又似淡漠地倾听着。)
七 斤 ……砰的一声枪响,他就倒下去,死了!城里人都稀奇,叫做“枪毙”,这还是第一回!
众酒客 (似赞赏又似惋惜)哦!……
掌柜的 你说,有没有杀头好看?
七 斤 城里人都说,没有杀头好看。还说,他游街游了半天,也没唱一句戏,白白地跟了一趟!……
众酒客 (似表示惋惜又似不满)唉!……
七 斤 他呀,就不该满街嚷嚷造反!我早劝过他!
老 拱 我说哩,他先不该嚷嚷姓赵!
阿 五 真的!他到底姓不姓赵呀?
掌柜的 谁知道呢?(长长的一声叹息)唉!……
(众酒客都以为掌柜的要发表高见,看着他。)
掌柜的 (取下水牌,用抹布擦去一行字)该死的阿Q,还欠我四十五文酒钱呐!众酒客(似乎表示同情,也都轻轻地叹声)唉!
(只有小D一直不吭声。)
小 D (突然发问)七斤,你先前不是说,阿Q也喊过一声“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么?
七 斤 是喊过的。可是城里人说,他到底没唱一句戏!
小 D (独排众议)我看啦,阿Q哥他(走出酒店离开众人)还是一条好汉!……
〔小D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Q了。)
(解说词:“阿Q死了!阿Q虽然没娶过女人,但并不像小尼姑所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考据家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有删改)
【注】①剧中人物分别是《明天》中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风波》中的航船七斤、《阿Q正传》中的王胡和小D、《孔乙己》中的掌柜。②原著中小D是一个贫苦雇工,和阿Q打过架后成朋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写阿Q被捕的情节,官兵、警察等人全副武装包围土谷祠,悬赏之下方敢进入,把尚未睡醒的阿Q抓了出来,兴师动众的场面十分滑稽。
B.文本一中的“老头子”看似“和气”,三次审讯阿Q,都未对他采用刑讯逼供的手段,但却哄骗阿Q签字画押,最终将他送上刑场。
C.文本一中阿Q在游街示众的人丛中发现了吴妈,但吴妈只是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有意忽略阿Q,可见吴妈与那些喝彩的人们不同,她对阿Q充满同情。
D.文本二整合了《呐喊》不同篇目中的人物,如咸亨酒店的掌柜、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航船七斤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暗示了阿Q的生存环境。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叙述视角富于变化。阿Q被押上刑车示众前,作者以全知视角叙述阿Q与众人的情形,其后都转向了阿Q一人的限知视角。
B.鲁迅笔下的文言词汇常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如“‘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中的“行状”庄词谐用,有着独特的内涵,耐人寻味。
C.文本一中阿Q自然“便跪了下去了”“也仍然下了跪”“也照例的下了跪”,反复出现的下跪细节,强化了阿Q身上的奴性特征。
D.文本二末尾的“解说词”意味深长,是作者在理解原著精神基础上的再创造,融汇了自己的感悟思考,揭示了作品的时代意义。
8.文本一写阿Q想喊“救命,……”,“然而没有说”。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9.文本二最后写“小D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Q了”。这样的安排符合鲁迅的原意吗?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6分)
答案:
6.C ( “她对阿Q充满同情”表述有误。吴妈认识阿Q依旧以看热闹的心情去看阿Q砍头,突出国民的麻木。)
7.A(“限知视角”表述有误。依然是全知视角。)
8.①面对死亡来临的恐惧,“救命”是阿Q欲图自救的本能使然,这符合客观事实;“然而没有说”留下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思考。②暗含阿Q即使喊出“救命”,也无济于事,体现了鲁迅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思考。(每点2分。若第①点答到“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救命’真实地反映了阿Q大难临头时的恐惧心理,省略的内容含蓄地表达了阿Q对看客的不抱希望”亦可;第②点答到“体现了鲁迅对麻木、冷漠看客的批评”亦可。)
9.符合。①身份相同。两人都是短工。②行为相同。原著中阿Q与小D两次“狭路相逢”时,小D与阿Q在言行上一样。③精神相同。小D身上也体现了“精神胜利法”。
不符合。①原著中两人两次“狭路相逢”,作为对立面出现。②阿Q、小D姓名具有符号性,小D是剪了辫子的阿Q。③话剧是剧作家的再创作,不同时代中有不同思考,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等同原作。(每点2分。两种观点同等赋分。若“符合”理由中第③点答到“小D和阿Q身上都表现出麻木、愚昧的国民性”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