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樟木匣子 季明
安吉庆是夜间回来的。
新婚不久,安吉庆就投军打鬼子去了,一晃快三年没见面。妻子打开门的一刹那,她的眼泪倏地涌了出来。这许多天来,恍惚间,她总感觉安吉庆回来了,就在离她不远的地方,而且这气息愈来愈浓重。
事实上,一个多月前,安吉庆所在的部队,就开拔到离老家不足百里的地方驻扎。军人没有命令,有家也不能回。今天,团长特批了他几个钟头的假,回家看看,对安吉庆来说,几个钟头,不过是个虚的概念。最后,团长说:“骑马回去,鸡叫头遍,必须赶回来!”天亮前,安吉庆就要带领敢死队,突击被鬼子占领的一处阵地。
她一头扑进安吉庆的怀里时,安吉庆痛得大叫了一声,她这才发现,安吉庆的身上,有好几处没有痊愈的新伤口。
她的眼泪,就更多了。
安吉庆离开时,她一直送到村口。①
安吉庆牵着马,那马,头一上一下奋力地甩动着,迈着小步伐,把昏黄的月光都踏成了碎片。
走出很远,安吉庆站住。那马扭回头,看了看站在村口的她,喷了个响鼻,但安吉庆没有回头,伫立片刻,抬手擦了一下眼睛,倏地跨上马,腿一夹,一阵清脆的马蹄声,消失在她的视野里。
许多年来,这个场景,梦一样活在她的记忆里。
富金山方向的炮火,闪耀了好些天,渐渐平息下来,但安吉庆,却再也没有回来。就在安吉庆离开不久,她怀上了小安,她终生没有改嫁,独自把小安拉扯长大成人。
许多年后,小安也变成了风烛残年的老安,他一直珍藏着母亲像宝贝一样传给他的一个老樟木匣子。②
这是母亲的嫁妆,装首饰用的,但他知道,母亲家也穷,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首饰。老安的孙子要结婚了,这是大喜事,本没什么问题,但老安的孙子的女友提出要在县城买一套新房,而老安家里没线,这就成了大问题。
老安的孙子知道,爷爷老安手里有宝贝――老樟木匣子,于是,他怂恿父亲过去讨要。老安的儿子硬着头皮过来,刚一张口,老安瞪起眼睛,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放屁!”
然后,老安又狠狠把“放屁”两个字,连说了好几遍。
老安的心,凉了。过去,无论多么艰难,母亲和他都没有动过樟木匣子里面东西的心思,而且还想把它作为传家宝,一直传下去,可像现在这样一来,樟木匣子还能传下去吗?
见父亲灰溜溜地回来,老安的孙子“嘁”了声,说:“我自有办法。”
几天之后,老安的孙子终于从老安那里把樟木匣子偷了出来。他和女友兴奋地打开樟木匣子,却并没有发现期待中的金银珠宝,里面只有二十块大洋和一张发黄的纸片。他们失望片刻,又高兴起来,毕竟这些“袁大头”还能值些钱。老安的孙子和其女友来到县城的古玩店,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们最终以每块大洋一千元的价格成交。
最后,店主拿起那张发黄的纸片,看了看,心中一跳,他装作不经意地问:“这个……卖不卖?”
老安的孙子急忙说:“卖!你收吗?”
店主漫不经心地摇摇头说:“收是可以收,但不值钱。”他竖起两个指头,晃了晃。
③
老安的孙子眼睛亮了:“两百?卖!”一张旧纸片,卖两百,划算。
其实店主的本意,是出价两千。
这货是个傻子,捡漏了!看着老安的孙子欢喜离去的背影,店主兴奋而又小心翼翼地摊开那张纸。这是张“恤金给予令”,是颁发给安吉庆亲属的。纸上印鉴齐全,还增加了师长的亲笔签名和印章,落款日期是“民国”二十八年春三月。
店主是行家,他知道这张纸片在收藏圈里能卖多少钱。
当年,一万多兵员的一个师,从战场撤下来后,已不足八百人。④
师长痛心疾首,为了让阵亡的将士安息,他多方求告,甚至不惜变卖老家的房产,筹措了一笔钱款,给阵亡将士们的亲属发放了抚恤金。钱不多,但师长内心稍得安慰。
虽然“恤金给予令”使用统一的制式,款项却是师长自筹的。
这二十块大洋,无论生存多么艰难,母亲和老安都没有花;那张“恤金给予令”,无论岁月多么动荡,他们都像对待珍宝一样地将它竭力保存了下来。
卖掉了“袁大头”,手上就有了两万多块钱,老安的孙子和其女友决定庆贺一下,他们来到西餐厅,点了牛排、红酒……
“有钱不花,那是苕!活苕!”老安的孙子嘴里鼓鼓囊囊地说。“苕”,是当地土话,傻子的意思。离开时,那个空樟木匣子被遗忘在西餐厅的角落里,之后,不知所终。
几天后,义愤填膺的老安找到儿子家,他额头青筋乱跳。他想用拐棍把儿子、孙子痛打一顿,但风烛残年的老安已经没那个力气了。
最后,老安拼起一股劲,把一口唾沫猛地啐在儿子的脸上。
老安的孙子看看父亲的脸,又看看老安,不满地喊道:“爷,吐血啦?为个又破又旧的老匣子,至于嘛!”
老安两眼一黑,扑通一声摔倒在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几段叙述了安吉庆的故事,用到了插叙的手法,在叙写安吉庆久别回家的事件中,插叙了他离家多年未归的原因及请假回家的情形。
B.安吉庆回家不久又很快离开,从此一去不复返。安吉庆的妻子在丈夫死后终身未改嫁,体现了那个时代普通农村妇女思想的守旧,对婚姻的固守。
C.小说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涉及的人物辈分很远,但叙述的故事富有真实性,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设置的情节都很符合对应时代的现实情况。
D.尽管生存艰难,但老安母子俩从没有动用过老樟木匣子里面的抚恤金,这与老安的孙子偷老樟木匣子、卖大洋、丢弃老樟木匣子的行为形成对比。
7.下列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安吉庆夫妻离别时依依不舍与心酸无奈的情感。
B.句子②交代了老樟木匣子的来源,也为下文老安的孙子偷老樟木匣子却没有发现金银珠宝的情节埋伏笔。
C.句子③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了老安的孙子贪财好利、愚昧无知、见识短浅的形象。
D.句子④详细交代了抚恤金的相关内容,表明这份抚恤金来之不易,抚恤金凝聚着对阵亡将士的家属的关爱。
8.“老樟木匣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学校戏剧社要把这篇小说改写成戏剧,请你根据文中安吉庆与妻子分别时的场景设计一场舞台剧本。(6分)
答案:
6.B(“体现了那个时代普通农村妇女思想的守旧”错误,应该是体现了安吉庆的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执着与敬佩)
7.A(“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比喻的手法”错误,句子①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8.①老樟木匣子是小说的线索,是重要物象。小说围绕老樟木匣子中抚恤金的由来,老樟木匣子被偷、被丢弃,抚恤金被卖等情节展开叙述。②小说通过老樟木匣子揭示了主旨。安吉庆用生命换来的抚恤金和恤金给予令被子孙贱卖,老樟木匣子被丢弃,警示人们要重视传承革命先烈的精神。③小说通过老樟木匣子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对待老樟木匣子,老安和其母亲视若珍宝,突出了他们深明大义、重情重义的形象;而老安的孙子视若草芥,突出了他贪财好利、见识短浅的形象。(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得分)
9.①舞台说明(环境):村口,月光洒满大地,安吉庆牵着“马”在前,妻子紧跟其后。②安吉庆的动作:没有回头,伫立片刻,擦眼睛,跨马离开。③妻子的动作:默默流泪,驻足眺望远方。④马的声音特效:安吉庆与妻子止步时模拟“马”转身、喷响鼻的声音;安吉庆跨马离开时模拟清脆的马蹄声。⑤(安吉庆离开时)旁白:此时,安吉庆和妻子都没有料到,这一次分别竟成了他们人生中的永别。(①②③④每点1分,第⑤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