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
现代文阅读
Ⅱ
(
本题共
4
小题,
18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额尔齐斯河畔
刘斌立
额尔齐斯,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
源自阿尔泰山的融雪,冰冷着额尔齐斯河。她一路向北,湍急的地方可以击碎岩石,而舒缓的地方柔美得像图瓦人里最美的姑娘。
鄂尔德西静静地坐在河畔,对于一个生于额尔齐斯河畔的图瓦人来说,那不过是又一个残血落红的黄昏。一群游客惊呼着日落的美景跑过他的身旁,带起的风掠动了鄂尔德西老人的衣衫。老人的嘴角微微有些上翘,那是黄昏最后一刻的阳光披到了他的身上。①
20
年了,他知道每天最后一刻的霞光收拢在河畔的位置,他从没有坐错过。
鄂尔德西深深地吸了一口带有河水潮气的空气,无比幸福地托起了一直依靠在他身边的草笛。那根叫作“楚尔”的乐器,是鄂尔德西一生的珍爱。于是在落霞过后,在天色渐暗时,在额尔齐斯河平缓的流淌声中,楚尔响起了她振颤的和声。这是图瓦人独有的乐器,用“芒达勒西”草的茎秆制成。楚尔只有3个孔,但能吹出5个声、6个音。她的声音深沉舒缓、悠扬婉转,全靠舌尖控制着气息。在鄂尔德西老人的嘴里,楚尔更是美妙而又神奇地可以同时吹奏出两个声部。
那个黄昏,鄂尔德西又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了“美丽的喀纳斯姑娘……”
远远的,那悠扬的乐符,穿过河畔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在鄂尔德西的木屋后面萦绕着,久久不舍得散去。
一阵缓慢但异常沉重的咳嗽声,突然打断了那美丽的乐曲。鄂尔德西脸上的幸福被肺部剧烈的疼痛所替代,他只能放下楚尔,紧紧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胸膛和嘴……
②
鄂尔德西终于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告诉老人,这个电话我已经等了他两年。
10天以后,仍旧在一个日落额尔齐斯河的时分,我和5个图瓦少年围坐在鄂尔德西的周围,眺望着远方的群山,听额尔齐斯河倾诉着她的表肠。而鄂尔德西的楚尔正轻柔地哼唱,弥漫四周的音符滋润着我们。65岁的鄂尔德西,已经是一名肺癌晚期病人,不能再完整地吹奏哪怕一首乐曲。他只能断断续续地给我和孩子们讲解吹奏楚尔的技巧。
半年后,鄂尔德西只能卧床了。在他那间独自住了20年的小木屋里,听我们用粗劣的技巧吹起楚尔。每每这时,他总是看着窗外,那里有一个他深深爱着的姑娘,已经在那儿沉睡了20年。
那样的日子只延续了3个月,我和那5个少年一起将鄂尔德西以及他的楚尔埋葬在那个姑娘的身旁。我听说,鄂尔德西和那个叫做艾琳娜的图瓦女孩,相识相爱于额尔齐斯河畔。那根楚尔。曾经是他们相爱相伴多年的见证。两人在一起的每一天,鄂尔德西都要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楚尔,他的艾琳娜就坐在夕阳最后的霞光下面,沐浴着爱和那些美妙的旋律。“美丽的喀纳斯姑娘”就是鄂尔德西为她写的曲子。
我终于决定离开阿尔泰,离开额尔齐斯河畔。我最终也没有真正学会楚尔的吹奏。我只不过是一个采风的流浪乐手。两年前,在额尔齐斯河畔听到了鄂尔德西老人天籁一般的旋律,我想留下跟随这最后一位会吹楚尔的图瓦老人学习。我整整等了两年,一直等到他即将离世的时候才给我打了电话。
“我觉得现在的时间可以了。”鄂尔德西在电话接通后,讲了第一句话。
“你的意思是,你同意传授我了。”③
我不知道我为何如此平静,其实我在美丽的额尔齐斯河畔整整等了他两年。
“我想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曾经答应过艾琳娜,我的楚尔今生只给她吹响,我做到了。”老人有点激动,又引起了一阵猛烈的深咳。
“这两年我走遍了图瓦人的村子,几乎没有人会吹了,更别说吹得像您这样好的。”我在为这么好听的乐器而惋惜,楚尔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孤品了。
“哦,哦。”老人想起了什么,在电话那头应答了两声又沉默了。
“你帮我选5个图瓦少年吧,你会吹奏乐器,你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楚尔。”老人平静地告诉我越快越好。
在挂断电话前,老人对我说,楚尔不仅是他和艾琳娜的,也是图瓦人的。
我那时并不知道,我无意中促成老人收下了5位图瓦少年并教授这民族最后的传承。
我背着行囊沿着额尔齐斯河离开的时候,听到了5位少年为我吹奏的曲子,④
那曲子一直弥漫在那漫山遍野的落叶松林中,在那山林溪涧,我仿佛看到鄂尔德西与艾琳娜又幸福地徜徉在永恒的岁月里。
多年后,我在一本文献中读到,楚尔是汉朝时期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在目前仅存的2000个图瓦人中,尚有少数人会吹奏。
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额尔齐斯河畔,但我知道,远山落红时,那空灵悠远的美丽旋律一定会在图瓦村落中响起,她也会随着额尔齐斯河的波涛,一路向北,流向北冰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为故事的展开创设了极具地域性和富有意味的情境,后文也巧妙地用景物描写去推进和收束故事。
B.小说运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图瓦人楚尔的演奏者鄂尔德西的人生故事,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C.小说以楚尔的吹奏技艺逐渐失传为背景,以一位采风流浪乐手的视角讲述主人公的故事,体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主题。
D.小说结尾段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既表达了我未能再去听楚尔演奏的遗憾,也表达了我对楚尔吹奏技艺传承的隐忧。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每天”“从没有”等词写鄂尔德西老人在夕阳霞光之中吹奏乐曲“美丽的喀纳斯姑娘”,突出其对心爱的姑娘艾琳娜怀念之深。
B.句子②里的“终于”表明鄂尔德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打电话联系我寻求帮助,进而促成了五位图瓦少年学习并传承这项音乐绝技。
C.句子③写接到鄂尔德西电话后内心“如此平静”,实际是表现内心的欣喜,毕竟我为了向他学习吹奏“楚尔”已在额尔齐斯河畔等待两年之久。
D.句子④写少年们吹奏着“楚尔”为我送别,吹奏的曲子在山林溪涧间弥漫开来,既是表达对我的感谢之情,也是对鄂尔德西老人的告慰。
8.本文体现了作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但落脚点却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请说说小说中图瓦老人鄂尔德西的形象特点。(6分)
9.本文作者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沧桑之感、情怀之意、诗意文字以及边缘人生”,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三个关键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D
7.(3分)B
8.(6分)①热爱楚尔演奏,技艺高超。他一生珍爱楚尔,用楚儿表达对心爱姑娘的深情,在河畔尽情吹奏,乐声悠扬婉转,旋律天籁一般。②忠于爱情,恪守承诺。一生只为爱人吹奏楚尔,并为她谱写曲子,痴情为她吹奏20年,直至自己即将离世。③深明事理,传承文化。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认为,楚尔不仅是他和艾琳娜的,也是图瓦人的;毅然决定把楚尔吹奏技艺传承下去。④乐观豁达,无惧生死。明知自己是肺癌晚期病人,安排“我”帮助选择5位图瓦少年,并为我和孩子们讲解吹奏楚尔的技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其他答案,意思对即可赋分)
9.(6分)沧桑之感:小说以凄美的爱情故事和珍贵的技艺失传这两条交织的主线来叙述鄂尔德西老人的故事,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的逝去流露出哀婉沧桑的情调。
情怀之意:小说表达出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也流露了图瓦人对爱情、对生命的忠诚和期盼之情;鄂尔德西老人与艾琳娜凄美的爱情故事体现了作品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
诗意文字:小说描写湍急、舒缓的额尔齐斯河水和残血落红的黄昏,语言简洁生动,富有画面感,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宏伟、清丽的边疆风景图,优美的风土人情里蕴含诗性之美。
边缘人生:传统的楚尔技艺在现代人眼里,代表着古旧、过时,渐渐地被人遗忘。技艺的失落和老人的老去是一体两面的,独居的老人守着面临消失的传统技艺,他们不为别人注意,被现代化的脚步远远地甩在后面,展现了一种边缘化的人生状态。
(答出一点得两分,答出三点给满分;言之有理即可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