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黄河古渡》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河古渡
和谷
    莽原上艳阳朗照,幽谷里秋风萧瑟。山壑沟峁之势,渐渐趋于叶脉的形状。临近叶柄处,显得峻峭起来。雄浑的沉积岩,在粗朴的纹饰里,形成众多姿态迥异的巨大雕像。�f崖与蜂紫色霭岚下的山地之间,便是深居于晋陕峡谷中的黄河古渡。
    站在高崖之巅而鸟瞰脚底,大河呈一个弯弓的模样儿,深深地湍流着。古渡的村落,拥簇成船的轮廓,静静地泊在岸边。临谷底还有三里之遥,“嚯嚯”的水声已浮上我们头顶的云天。
    向导是一位老人,船夫出身。他身材瘦削,花白头发,紫褐色的脸庞,眉宇下有一双鹰一样的眼眸。尤其是那线条分明而深邃的额头,像藏着几条默然流动着的黄河。
踏入村来,正值午饭时分。沙滩上,是花生枝蔓的浅黄。石缝里,是菜蔬叶瓣的油绿。石板街卷,石板篱笆,石垒的院墙,石垒的窑舍,石头碾磙,石头磨盘,全都掩映在苍虬的枣树下。向导老人领我们径直到了他的窑院里。石窑里,一条铺了毛毡的石板炕,占去了近一半的地面。家具不多,却古色古香。瓷瓮瓷盆瓷罐瓷坛儿,都抹拭得乌黑发亮。
    黄河,对于她身边的子孙是爱怜的。这古渡口的延水关,曾经是一个热闹的码头,关里人家,原是靠扳船过光景的。向导老人从小就闯荡于黄河上,随父兄扳船拉纤。船夫们常从上游买山西的瓷器、铁器,塞上的皮毛、咸盐一类货物,顺流而下。途经家门口,系船停泊一宿,天不亮与父老妻女在岸边拭泪告辞,三五天就抵达了潼关。然后背纤而上,在奇险的鬼路上要攀许多日子。也常有船翻人亡的祸事发生,船家寡母孤儿被暴戾的黄河遗留在这僻苦的古渡口。摆渡于河口的木船,则是每日数趟,摆渡着晋陕之间的贸易货物,摆渡着旅人的希冀。
    尔后,河道堵塞,河水流量也小了,水上交通逐渐被公路取而代之,延水关的人就只指望于摆渡了。码头萧条了,船夫们不得不把生活的希望寄予身后的远山莽原,爬坡去耕耘播种,不是在水上而是在土地上点播收获,渐渐成为庄稼人了。
    苦焦的生活,逼使延水关人奋起。自一九二七年陕北闹红的日子,船夫们就组织起农会,闹开翻身了。战争年月里,奔赴延安的青年从这里渡黄河而走向光明。小小的延水关,是红色的驿站,是母亲延安伸出的手掌。古渡的船夫之子,曾有七十多人参加了革命。
    向导老人兄弟两个,哥哥到了晋绥参加革命,家里他撑着,一直在地方上干事。胡宗南进犯边区,他领着乡亲们过河去,背上婆姨,一手挽一个猴娃娃,踩在风浪里。那阵年轻,血气方刚,水性又极好。划羊皮筏子顺流而下,可以平躺在筏子上,任激流送飘数十里。后来,他做过公社书记,再后因故又回到黄河上扳船背纤,前两年才恢复工作做公社一般干部。二十年间,虽饱经沧桑,但如今公社的事,他还是敢说敢管,一股黄河所给予他的船夫的倔性子。
吃罢午饭,我们便去乘船渡河。河湾的岭崖下,泊着一只木船,浪花在“啪啪”地拍打着石岸。稍时,四个年轻船夫吆喝着赶来了。秋里的黄河滩,在这午后时分,闷热得像是伏天。无怪,年轻船夫还是赤脚片子,光着黝黑发亮的背脊。船夫中间,唯有一个戴眼镜的后生着件短衫,戴着手表,文气得很。久已等候在渡口的几位旅人,背着沉重的麻包,表情坦然。他们每人付过一元钱,爬入船中了。
扳船的后生们,操起了木桨。向导老人这才在船沿上敲了几下烟锅,解开缆绳,跳入水中。他背靠着船帮,弓下瘦削的身子,似乎是毫不费劲地一扛,船动了。只见他忽地纵身一跃,跳上船来,操起了大舵。船临入河心,扳船水手的号子像由远而近传来似的,愈来愈响愈有力了。呐喊声直扑彼岸的石壁,被猛地弹了回来,回寰于河谷之间。
船到河面正中,是一排一排几丈高的大浪。船缓缓地被托上波峰,又呼地跌入波谷。狰狞的漩涡,奇诡的弧圈,挑逗着每一个企望彼岸的人。这吞噬过无数生命的巨浪,使得我们这些来领略黄河气度的旅人丢魂失魄了。但涛声里时隐时现的号子声,又使得我们安静镇定。扳船水手大醉酩酊似的仰合着身子。时而伏倒在桨柄上,时而直立起来,又用脚蹬住船沿,得以与船身形成平面。划呀,划呀,一种与命运死死咬住而奋力拼搏的气概。黝黑背脊的后生,呐喊里有深沉的冲击力。戴眼镜的后生却是沙哑的嘶鸣,一种挣扎着向前冲刺的嗥叫。掌舵的向导老人则神态自若,用鹰一样的眼眸注视着水的流势。
号子声低了,船靠岸了。原来只是三分钟光景,却似乎是漫长一生的旅程。此刻,秋阳又这般艳丽。
向导老人问道:“这该认得黄河了吧?”是的,这下算懂得了。我以前虽观瞻过吴堡佳县的黄河气势,也领略过壶口禹门的黄河雄姿,可心脉与黄河的旋律合拍,有感情大波的冲动,这还是第一遭呢!是的,黄河失掉了如此狂暴的性格,就不是黄河了。
入夜,我们在向导老人家拉话,那位戴眼镜的后生来了,说一起去河滩上散散步。这后生,还真有点书生的浪漫气。我们拿着手电筒,向沙滩徜徉而去。
叙谈起来,知道他年方二十,高中毕业后未考取大学,当了两年民办教师。如今兄弟几个,种着后山几道岭的山地,收成还可以,弄了这只船,抽空摆渡来往行人。日子是苦些,但挺有意思。他喜欢诗,常给县文化馆的《山花》投稿。想他那扳船的神态,是有一种生活毅力的。
好宽的沙滩哟,泛着亮白的雾一样的清光,一弯小船似的新月正划桨在夜天云海。黄河在幽暗的崖下湍流,黑色里有千万种吟咏的声音,汇结成一河巨响。秋的黄河,夜的沙滩,给人神秘的向往、多情的遐思和激情的探求!
步回灯火点点的村中,年轻后生带我们到隔壁去休息。敲门声中,见新月已划过崖巅,河谷黯淡下来。开门的是位老人。他是向导老人的那位哥哥,古渡口的革命元老。早年在晋绥当过县委书记,做过党的理论工作,后来回到故乡,已有几十个年头了。他谈起古文化与生命学,使我们折服。在这僻远的角落,竟有如此博学而久历世故的布衣老人,确是令人惊叹。
枕着黄河的涛声,我想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父亲们,我们一代一代的船夫们,经历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仍在韧性地、拼力地划着桨,划呀,划呀,向着一个伟大的彼岸。这是一篇多么好的有关黄河的诗文啊!
这一夜我失眠了。耳边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一更更,直到雄鸡啼唱,窗户发白。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二日记于陕北延水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抓住“石多”来写村落,如石板街巷、石板篱笆、石垒的院墙、石垒的窑舍等,以此凸显了村落的鲜明特点。
B.延水关码头长盛不衰,在当地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人们通过这个码头上山西,走潼关,运送货物,维特生计。
C.向导老人兄弟两个,哥哥参加了革命,而他却在家里撑着。不同的道路选择,体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思想觉悟。
D.船到河中,大浪汹涌,惊险万分,“我们”胆战心惊地坐船过了河,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但是却有漫长一生的感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两处以“鹰一样的眼眸”描写向导老人,和《祝福》中多次对祥林嫂的眼睛进行描写一样,都做到了以形写神。
B.文章通过“仰合着身子”“时而伏倒”“时而直立”“用脚蹬住船沿”等动作描写,展现了年轻船夫的力量之美。
C.“见新月已划过崖巅,河谷黯淡下来”的景物描写,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又烘托了人物从兴奋到平静的心情。
D.文章题目为“黄河古渡”,但是描写的重点却是生活于黄河古渡的人,描写黄河古渡旨在对写人起到衬托作用。
8.文章末尾说“这一夜我失眠了”,请联系全文,分析“我”失眠的原因。(4分)

文章描写了戴眼镜的年轻船夫,请概述他的形象特点,并分析他对塑造黄河船夫群体形象的作用。(6分)

 

答案:

 
6.A
【解析】
B项,“长盛不衰”错误,原文是说“曾经是一个热闹的码头”“尔后・・・・码头萧条了”;C项,“体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思想觉悟”错误,向导老人留在家里,也“一直在地方上干事”“做过公社书记”,因此不能说两人思想觉悟截然不同;D项,“‘我们’胆战心惊地坐船过了河”错误,虽然“我们”也曾“丢魂失魄”,但是“涛声里时隐时现的号子声,又使得我们安静镇定”。
7.C
【解析】
“烘托了人物从兴奋到平静的心情”错误,这句景物描写没有对人物的心情起到烘托作用;另外,“从兴奋到平静”错误,从后文来看,“我”的心情一直以平静。
8.①领略到黄河的狂暴,感情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②感受到黄河子孙个性各异的形象的冲击,被黄河子孙乃至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感动。(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形象特点:
①坚韧,有毅力。他和其他船夫一样种地、摆渡,不向艰难的生活低头。②有文气,有文人的浪漫。和其他船夫不同,他穿短衫,戴手表;喜欢诗,常常投稿。
作用:
①和其他黄河船夫的形象相互映衬,使黄河船夫的群体形象更加丰富。②戴眼镜的年轻船夫体现了黄河船夫群体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影响下的传承与变迁,展现了这一群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③作为年轻一代的船夫,戴眼镜的年轻船夫象征着黄河船夫群体的希望和未来,这一群体在面对生活挑战时其精神依然能够延续下去。(形象特点每点2分,共4分;作用2分,写到其中一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8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