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楼与人的记忆
李国文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站在这幢建筑物前,手里拎着一个包,包里装着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手稿,很冒昧地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想请他们过目,是否有采用的可能。当时,这幢四层楼给我留下蛮高大、蛮气派的印象,而且,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学书籍出版大社,那门面也相当匹配,显得挺庄重、挺堂皇的。然而,三十年后,那座四脚八叉、形象丑陋的过街天桥建成,就把心目中的这座文学殿堂团团包围住了。每次我到朝内大街
166号,经过这座设计得不伦不类的过街天桥,就有一种缺氧的窒息之感。
如今的这幢楼,蛰居于天桥之下,一副局局促促、窝窝震震、可怜兮兮、没精打采的样子
。
我有时也诧异,人到老年,会比他年轻时要矮上一截,难道建筑物与人相似,有了年头以后,也会缩水吗
? 后来,我明白了,不是这幢楼矮了,而是它的左邻右舍都长高了。整个一条朝内大街,连当年的菜市场,也玻璃幕墙地洋气起来,发出灼眼的亮,显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灰秃秃的,矮趴趴的,按说是新中国首家文学书籍出版的老字号,益发暗淡,益发地寒酸。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它马路对面的八王府一样,数百年如一日地纹丝不变,恐怕不仅仅意味着文学完了……
为进步高兴,为发展高兴,也应该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栋楼,早早晚晚即将拆迁的明天高兴。虽然,这幢四层楼的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一部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所有当代中国作家,在我以前的前辈,在我以后的后辈,都与这幢建筑物,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论理,要比那些二三流的名人故居,更具有保留的价值。然而,依我之见,这幢楼的将要拆和最终拆的必然结果,也许并不是坏事,第一,无论如何,活着的人要比死去的人更重要,未来要比现实更值得关注;第二,将来更高层更亮堂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或许更能代表中国文学大发展的形势。
不过,我对这幢怀着深深敬意的建筑物,还是有着难舍的眷恋之情,我还记得
1980 年的春天,有点冷、有点风、有点沙尘暴的一个傍晚,我从社里的发行部拿到刚从印刷厂拉回的样书,这是我平生的第一部铅字印刷,而且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是我自己写出来的书,那份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可以想象得知。管书库的一位大姐,看我愣在那里发呆,关心地问,你没有什么不舒服吧? 接下来,我来到出版社拐弯的南小街的一家小饭馆,时值下午,客人尚未上座,我选了一个避人的角落,要了一小壶酒,一小碟花生米,捧着那本带有油墨气味的新书,尽管我努力压制住自己,但眼泪还是情不自偿地流了下来
。
无论如何,那是我下放二十二年以后,在蜗居里一字一笔写出来的六十万字的大部头,终于成为上下两卷的印刷物,这点挂在脸上的泪水,也就不怕人见笑,随它而去了。想到二十二年前,被扼杀的文学生命,又从手里拿着的这本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复活,能不思绪万千,泪水难忍么
? 所以,我对这幢楼,有着特殊的感情。正是三十年前从我走进这幢建筑物开始,所跨出的第一步,也就决定了我一生要走的路。
如果,有人对那堆手写稿说不,如果,怎么拎去怎么拎回来,那么,现在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 那也只有天知道了。
二十多年,长期生活在深山老岭,在铁路三线劳动,不但远离社会,远离城市,同时还远离文学,远离文人。所以,当年走进这幢建筑物时,心存忐忑的我,既不认识任何人,同样,任何人也不可能认识我。然而,隔了不多久,我终于获知冬天里会有春天,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两位文学前辈对我,对我这部作品的特别关注,使我终生难忘。
一位是韦君宜,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一位是秦兆阳,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总编,这两位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很久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的心中。那时正是他们意气风发的年代,也正是新时期文学发轫的年代,提携新生力量,扶持新鲜作品,这两位先生可谓不遗余力。韦君宜说:这个李国文,我五十年代就注意到,你们一定要认真,当回事地对待他的这部新作。秦兆阳说:我把我的办公室腾出来,让这个李国文就住在我们社里,来改他的这部作品。
于是,我与这幢建筑物,有了一段缘分,有了一点感情。大多数建筑物,终究是有其寿命的限制,拆迁是肯定的。文学也是同样,绝大部分作品,总有销声匿迹的一天。然而,记忆这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讲,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这也许就是人们特别看重历史的原因。
2012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应该发展和进步,这是时代发展、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
B.作者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是一部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比二三流的名人故居更有保留价值,拆与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C.作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变化,联想到自己人生的曲折经历,成功的巨大喜悦抚平了受难的忧伤,写出了人生的感悟。
D.作者之所以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幢楼有着特殊的感情,只是因为作者热爱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我”心目中的文学殿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作者下放期间艰辛、孤独的生活,既为接着写自己来到出版社的忐忑心情做铺垫,又突出苦尽甘来的无比珍贵。
B.文章语言质朴,富有情感,发人深思,既是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楼与人的往事的记叙,更是对自己坎坷的人生历程的回顾。
C.“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一句中,用“春雨”比喻人生中的困境,表达了要勇敢面对人生困境,要看到希望和光明的精神。
D.文章写韦君宜、秦兆阳两位文学前辈对作者的关怀,是作者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样在结构上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8.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4分)
9.有人说本文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也有人说写出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你赞同哪一种看法?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6. 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拆与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错,原文意思是作者虽然对拆有不舍之情,但还是觉得拆好。C项,“成功的巨大喜悦抚平了受难的忧伤”于文无据。D项,原因不全面,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改变了作者的命运、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与它关系密切等原因。
7.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一句中的“春雨”喻指文学前辈对作者的关怀,犹如春雨滋润着大地。
8.①以比拟的手法,赋予大楼以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楼与天桥周围的高楼大厦相比相形见绌的特点。②以叠词手法,叠用形容词,加深了这种情态的程度,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大楼的复杂的内心感受。③整句与散句相结合,使语言节奏和谐而富于变化。(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第一段画波浪线句子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大楼的复杂情感。首先,使用了比拟的手法,将大楼赋予人的情态,形象地表现出大楼在周围高楼大厦映衬下的相形见绌。其次,通过叠用形容词,如
“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没精打采”,加深了这种情态的程度,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大楼现状的复杂的内心感受。最后,整句与散句相结合,使得语言既有节奏和谐之美,又富有变化,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9.观点一:本文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①文章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过去和现状,心目中的“文学殿堂”变迁,让作者感慨不已。②作者认为这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大楼的拆迁,跟文学作品的“销声匿迹”一样,是肯定的结局,因而,作者的内心是理智的。③作者从大楼的变迁,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能理智地看待人生的冬天与春天。(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观点二:写出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
①作者认为,虽然大楼跟大多数文学作品有着同样的命运,但“记忆这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讲,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大楼与大楼中的人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是极大的。②作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罹难的忧伤,还有对“楼和人”的感激,曾经潸然泪下,至今仍有“特殊感情”,因而作者的内心是激动的。(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品写作意图的能力。观点一:文章主要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首先,作者通过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过去与现状的对比,表达了对这座曾经心目中的
“文学殿堂”变迁的感慨。其次,作者认识到这种变迁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内心保持理智,对大楼的拆迁持肯定态度。最后,作者从大楼的变迁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能够理智地看待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对冬天与春天的交替有深刻的理解。观点二:文章着重表达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作者认为,虽然大楼和文学作品一样,最终都会面临消失的命运,但记忆对于当事人来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大楼和大楼中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通过回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经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罹难的忧伤,对“楼和人”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些情感至今仍让他心潮澎湃,内心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