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4分)
某校学生开展“爱我家乡・茶话巴中”研学旅行活动。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小小的茶叶,在新的时代绽放璀璨光芒;一碗浓浓的茗茶,在巴蜀大地千里飘香。这不仅孕育出一方人,还氤氲出一种情。
地处米仓山南麓的巴中,属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种植条件。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巴中的产茶,可上溯到《诗经》产生的时期。所产茶叶,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现有巴山老鹰茶、富硒茶、绿茶等……屡获殊荣,炙手可热。如老鹰茶,( )。
茶,因其清雅高洁的品格,常与文人雅士结缘。在巴中大地上,积diàn【 】出无数与茶有关的逸闻轶事、诗文名联。明末壁山(今通江县,下同)贡生向仕显《食薪茗》:“旗枪犹带一枝雨,萌蕊初含三月烟。”清顺治举人李蕃《壁山春望》:“酒开土瓮因醅熟,茶煮山泉带雪痕。归去已忘天欲mù【 】,儿童欢笑正迎门。”诸如此类浩如烟海的诗文,为茶叶增添别样的魅力。其背后是古人吟赏风物的闲情逸致。
过去,当地茶叶虽也通过米仓古道北运陕西,但毕竟数量有限。而今,在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勤劳睿智的巴中人,助推本地茶叶品牌,走向全国,走出四川,乃至世界。这不是让茶叶成为叫得响的饮品,而是让其成为老百姓腰包鼓的法宝,真正把小茶叶做成了大产业,变成了一篇带领百姓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大文章。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 】中的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mín 淀 ruǐ 幕 B. míng 锭 ruì 幕
C. míng 淀 ruǐ 暮 D. mín 锭 ruì 暮
2、文中加色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天独厚 B. 炙手可热 C. 逸闻轶事 D. 闲情逸致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分析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巴中的产茶,可上溯到《诗经》产生的时期。(成分残缺,在“产茶”后面加上“历史”)
B. 现有巴山老鹰茶、富硒茶、绿茶等……(重复累赘,删去省略号或“等”)
C. 走向全国,走出四川,乃至世界(语序不当,“走向全国”和“走出四川”交换位置)
D. 这不是让茶叶成为叫得响的饮品,而是让其成为老百姓腰包鼓的法宝。(关联词使用不当,将“不是……而是……”改为“不是……就是……”)
4、依次填入文中小括号处的语句(不考虑句末标点),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汤色鲜亮,滋味醇浓,劲道十足
②属常绿乔木,叶质厚实、色泽深绿
③因此不但有解渴之功,还有止咳、祛痰、平喘等疗疾之效
④富含芳香油、多酚类化合物等有益成分
A. ②④①③ B. ②①④③ C. ④③②① D. ④①③②
5、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新的时代绽放璀璨光芒”中,“在”“的”“璀璨”分别是介词、助词、形容词。
B. “品质优良”“勤劳睿智”“全面小康”分别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
C. “诸如此类浩如烟海诗文,为茶叶增添别样的魅力。”主干是“诗文增添魅力”。
D. “这不仅孕育出一方人,还氤氲出一种情”是递进关系复句。
6、研学活动中,大家交流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收录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B. 中国文化崇尚“和”,它体现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商人经商讲究“和气生财”,家人相处讲究“家和万事兴”等。
C.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他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时警醒着世人。
D. 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两座高峰,其中杜甫曾漂泊巴蜀,在浣花溪旁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书法小组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不同的书体抄录李蕃的《壁山春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字体是隶书,字形方正,横平竖直。 B. 乙字体是楷书,字形扁平,蚕头雁尾。
C. 丙字体是行书,行云流水,牵丝带连。 D. 丁字体是草书,龙飞凤舞,浑厚端庄。
8、当地茶文化陈列馆大门对联暂缺下联。管理员邀请你根据上文,紧扣茶文化主题补齐下联。
上联:喜看秦巴新貌 下联:
答案:
1C 2B 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此处用来形容人们对于茶叶的追捧,色彩不当。3D 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将“不是……而是……”改为“既是……也是……”。4B 5B “品质优良”是主谓短语,“勤劳睿智”是并列短语,“全面小康”是偏正短语。6A 应为:现实主义。7C
8、示例:(1)笑品茗茶美味;(2)乐赏蜀地(川北)香茗;(3)直(畅)抒香茗深情;(4)共享健康绿茶;(5)闲品光雾(璧山)香茗;(6)同赏乡村佳茗;(7)共享家乡茗兰;(8)细啜蜀乡佳茗……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