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影视剧的“热搜焦虑”怎么破 司若 黄莺
据媒体报道,在近些年的国产影视剧中,出现了多部因太过关注能否登上热搜最终在口碑和收视率上不尽如人意的作品。这些作品为了能在社交媒体营销中占得先机,在剧作上刻意增加了有利于热搜传播的“金句”和“高光时刻”。但由于违背了创作规律,过分重视热搜效应,一些作品产生剧情脱节、人物行为逻辑不自洽等问题。
影视作品有热搜焦虑,主要原因在于媒介生态的变革、传统媒体角色的变化。从19世纪末电影诞生,到后来出现的广播、电视,人们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习惯了线性传播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观众主要从主流媒体获取信息,影视创作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内容来赢得媒体和观众的认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们逐渐过渡到非线性的、互动性的观看方式。可以自由选择观看的内容、节点、速度,观众便不仅仅是观众,而是成了用户。他们的诉求是不断地“穿透”屏幕,进入屏幕里的虚拟世界。
当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从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以及用户,都成了传播节、点,共同担负起制造、传播内容的职责。在这一生态中,影视作品要想更频繁地触达用户,热搜是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样的生态中,视频平台和资本方很难不被热搜裹挟。例如原创剧集《猎罪图鉴》火了之后,该剧主创就表示,很多前来寻求合作的委托方希望复制《猎罪图鉴》的风格,以便利用已有的流量帮助新剧登上热搜。可见,当下由受众、资方与平台、新传播技术共同构成的媒介生态中,影视作品的高质量创作确实面临着巨大的热搜焦虑。
面对热搜焦虑,创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创作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原创性。热搜应该是优秀创作的结果,而不是优秀创作的原动力。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2018年出版的原著小说,那时并不能预见到4年后哪些话题可能成为热搜。这部作品在创作之初没有把热搜与“金句”作为创作原动力,而是把脚扎到泥土里,实实在在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最后成就了作品,也成就了无数次的热搜。这才是高质量创作与热搜之间健康、良性的关系。
《故事》的作者罗伯特・麦基曾说过,现在太多的创作者把受欢迎看得比真实重要,因此他们的故事写得很浅薄。他们知道如何投机取巧,做任何能够取悦观众的事,而这恰恰让他们做不出好作品。这也正是今年出现的多部国产剧流量虚高、口碑一般的原因。社交媒体只是互联网用户获取资讯的方式之一,热搜可以是衡量作品口碑与热度的指标,但不能因此本末倒置地让热搜来指导创作。
影视创作最终要触达的是观众,热搜只是在高质量的艺术创作之后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和获得的传播效果。创作终究要回归生活本身、遵循艺术规律,如此,影视作品才能沿着有机、良性、高质量的路径发展。
(摘编自《精神文明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近些年的国产影视剧中,多部作品最终在口碑和收视率上不尽如人意,是因为这些作品关注能否登上热搜。
B.遵循创作规律,不过分重视热搜效应,一些作品就可能避免产生剧情脱节、人物行为逻辑不自洽等问题。
C.互联网出现后,人们逐渐过渡到非线性、互动性观看方式,此方式比线性传播方式更好。
D.只要在高质量的艺术创作之后采用热搜这一传播手段,影视创作就能触达观众。
2、下列对文章的内容与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影视剧不刻意增加有利于热搜传播的“金句”和“高光时刻”,就不能在社交媒体营销中占得先机。
B.文章首先指出部分影视剧存在热搜焦虑这一问题,其次点明原因,然后提出解决办法。
C.文章举《人世间》的例子,论证了热搜应该是优秀创作的结果,而非优秀创作的原动力。
D.热搜可以是用来衡量作品口碑与热度的指标,但不应是唯一用来衡量作品口碑与热度的指标。
3、影视作品为何会产生“热搜焦虑”?请依据原文简要概括。(4分)
4、在当下的媒介生态中,本文作者认为应如何破解“热搜焦虑”?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从影视剧观众的角度另提一条破解建议。(6分)
答案:
1B
2A
3、①媒介生态变革、传统媒体角色的变化。②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从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新的媒介生态形成。(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4分。)
4、第一问:①创作者应清醒认识到创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原创性。②创作者应该把作品的真实看得比受欢迎重要。③创作要回归生活本身、遵循艺术规律。(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
第二问:观众应提高对影视剧的鉴赏能力;对热搜有甄别能力。(答对一条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