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米
侯发山
①早起四五点,天空的脸还没洗干净,老贵就已经挑着一担水到了地头。他不敢歇息,提溜着水桶进到田里。玉米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他看了看,都比昨天多了一片,昨天是四片的,今天五片;昨天五片的,今天六片……他把水瓢对准玉米的根部,缓慢地浇着――如果浇得快了,水流就会把玉米根部那儿的土浇跑了;如果浇得过猛,容易把土溅起来糊到玉米的叶子上。水遇到土壤,转瞬即逝,还是留下了湿漉漉的蛛丝马迹。水流的“滋滋”的声音,在老贵听起来,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入耳……水塘距离玉米地不远,
老贵差不多挑了三四十担水,等到7584棵玉米全部浇完,日头刚好爬到东山嘴那儿了。老贵一屁股蹲到地头,手掌胡乱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掏出旱烟袋,挖了一锅烟,点上火,很享受地滋溜起来。给玉米浇水,就得趁日头睡觉那会儿,要不,日头晒着,再去浇水,玉米会受不了。
②五年前当地政府分地的时候,老贵抢先要了这块地。这里是中越边境当年的战争曾遗留了大量的地雷,部队排除雷后再把土地交给政府。其实不用抢,这年头根本没人愿意种地。政府把其他几块没有人要的地都种上了树。
这块地有九分六厘,老贵用脚步丈量了无数次。他接管后,有人劝他种果树,他说还是庄稼顺手,他种了一辈子的庄稼,有经验;有人让他种药材,说药材值钱,他说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要那也没有用。有了这块地,老贵就把原先的责任田转让给了邻居。他说土埋到脖子那儿了,顾不了那么多。也是,老伴病逝多年,他今年58,人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块地到手后,老贵拿上锄头深耕了一遍,捡出里面的石头什么的,然后施一遍农家肥,当年就种上了玉米。
③有了水分的滋润,玉米苗在日头的照射下,尽情地舒展着身子,茁壮,精神。看着一棵棵玉米苗,老贵的脸上溢满了笑容,那眼神,那表情,好像那些玉米苗都是他的孩子。日头越升越高了,空气中有着明显的燥热。老贵喜欢这样的天气,有墒
①,玉米就长得格外快。老贵下意识地抽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几个月后玉米成熟的馨香。
④这时候,二宝带着大全过来了。这两人老贵不陌生。二宝是村主任,大全也是本村人,如今在城里盖房子,是个大老板。
⑤二宝说:“贵叔,跟您商量个事。”
⑥大全掏出一支烟递过去,老贵下意识地接过。
⑦“就是这块地的事。”二宝迟疑了一下,说出了口。
⑧老贵盯着大全:“你也想要?”
⑨大全点点头。
⑩“没门!”老贵把手里那根纸烟甩了。去年,村里有人要用这块地当墓地,给多少补偿老贵都没答应。
⑪大全又掏出一支烟递过去,说:“贵叔,你要多少补偿都中。”
⑫老贵没有接大全手里的烟,指着地里的玉米说,说:“你得先问问它们答应不答应!”
⑬二宝说:“贵叔,若是玉米知道,也会答应的。”
⑭“二宝你这啥意思?”老贵一时给搞糊涂了。
⑮二宝说:“贵叔,我知道您对这块地的感情,但你也得想想村里那些孩子们,跑到十几里外的镇里上学,刮风下雨,孩子不受罪?一年要穿坏好几双鞋子呢。”
⑯老贵梗了一下脖子,说:“我不是把每年卖玉米的钱都捐给了那些孩子们,让他们买鞋……”
⑰大全有点哭笑不得,说:“贵叔,我在村里建个小学岂不更好?”
⑱“啥?建学校?”老贵懵了。
⑲“人家大全要无偿给村里建个小学,就打算在这块地上建!”二宝补充道。
⑳“真的?”老贵似乎不相信。
㉑几乎同时,二宝和大全点了点头。
㉒那些玉米苗随风摆动,不知道是拒绝还是同意。老贵一脸难色,不知道该怎样跟它们交流。
㉓大全说:“贵叔,不急,等您收了这季玉米再说。”
㉔这还差不多。老贵的脸像雨后的彩虹,亮丽而有色彩。
㉕一年后,一个崭新的学校建成了,学校的名字就叫“玉米小学”。
㉖老贵的儿子叫玉米,是一名军人,早在六年前因为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有删改)
【注】①墒(shāng):田地里土壤的湿度。
10.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贵不愿出让玉米地,是基于对土地的热爱,对教育的支持,对儿子的怀念,小说结局是老贵支持了建设新小学的计划。
B.小说在老贵与二宝和大全的对话处,使用了“误会法”,让老贵误解二人买地的意图,也写出了老贵性格自私自利的一面。
C.小说塑造了老贵这样一位支持教育的农民形象,注重从小人物身上感受大时代,让人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农民的新思想。
D.小说以玉米地为叙事背景,多处使用拟人化手法,语言简洁流畅,人物对话朴素自然,夹杂方言,流淌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11.巧用数字能增强小说的表达效果,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
老贵差不多挑了
三四十担水,等到
7584棵玉米全部浇完,日头刚好爬到东山嘴那儿了……这块地有
九分六厘,老贵用脚步丈量了无数次。
12.读小说要关注“虚构中的真实”。小说中的细节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本文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特点?请任找一例简要分析。
13.小说后半部分的段落篇幅都很短小,甚至采用独句成段的形式。作者这样处理有何作用?
1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
10.B 11.小说中使用的“7584”“九分六厘”等一系列数字,交代玉米的数量、浇水的担数与土地的面积,写出老贵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劳作,对这片土地的熟悉,暗示老贵深藏在内心对儿子玉米的思念。 12.①小说的环境背景设置在中越边境上,因排雷而牺牲的军人具有现实原型,小说既能反映现实,又高于现实,让人感到真实可信。②对老贵的语言动作描写,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点,体现人物形象的艺术真实性。③小说多处情节的相互照应,符合内在逻辑,因为儿子牺牲,老贵在这一块土地种上了玉米,精心照顾玉米,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 13.①与小说前半部分描写老贵劳作场景的慢节奏形成反差,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迅速推进情节发展使小说叙述具有波澜。②简洁和密集的内容,有助于刻画和丰富人物形象。后半部分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在前半部分老贵热爱土地勤劳细心、恬然自安的形象基础上,丰富了其重视亲情顾全大局、支持教育的形象。③有利于小说主题的集中表达。后半部分集中体现了亲情传递的小情怀和教育发展的大情怀,有力地讴歌了新时代“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的新思想和新变化。④避免拖泥带水,表达简洁明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4.①划线句子补充交代了老贵儿子的情况,丰满了老贵的任务形象;②与上文中的多处伏笔形成了照应,揭示了老贵种玉米,爱玉米,舍不得这块土地的原因,使小说内容更符合逻辑;③深化了小说主旨,讴歌了老贵对儿子深沉的父爱;④小说结尾处陡生波澜,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深思。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B.“也写出了老贵性格自私自利的一面”错,根据前后文的内容,老贵不愿让出玉米地,是基于对土地的热爱,对教育的支持,对儿子的怀念,文章结局是老贵支持了建设新小学的计划。
故选B。
1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语句中运用了一系列数字,“7584棵”,写玉米的数量,体现了玉米在老贵心中的占据重要位置,“三四十担水”“九分六厘”,写浇水的担数与土地的面积,写老贵在这片土地上劳作,很熟悉这片土地;联系第㉕段“老贵的儿子叫玉米,是一名军人,早在六年前因为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可知,老贵的儿子玉米,是一名军人,因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点明老贵坚持在没人要的地方种玉米、熟悉这片土地的原因,体现了老贵深藏在内心对儿子玉米无法言说的思念。
12.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首先,故事背景真实。这里就是一处细节描写,“这里是中越边境,当年的战争曾遗留了大量的地雷,部队排除雷后再把土地交给政府”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让小说真实可感。
其次,人物真实。“老贵一屁股蹲到地头,手掌胡乱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掏出旱烟袋,挖了一锅烟,点上火,很享受地滋溜起来。给玉米浇水,就得趁日头睡觉那会儿,要不,日头晒着,再去浇水,玉米会受不了”“这块地有九分六厘,老贵用脚步丈量了无数次。他接管后,有人劝他种果树,他说还是庄稼顺手,他种了一辈子的庄稼,有经验”“老贵盯着大全:‘你也想要?’”等动作、语言描写符合一个农民的身份特征,体现出人物形象的艺术真实性。
第三,情节真实。“五年前当地政府分地的时候,老贵抢先要了这块地。这里是中越边境,当年的战争曾遗留了大量的地雷,部队排除雷后再把土地交给政府”“去年,村里有人要用这块地当墓地,给多少补偿老贵都没答应”“老贵的儿子叫玉米,是一名车人,早在六年前因为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等前后照应,符合故事的发展逻辑。
第四,情感真实。老贵因为儿子牺牲,才抢了这块地,他种玉米,精心照料玉米,就是在照料自己的孩子主旨情感真实;老贵思念儿子,所以抢地,精心照料玉米,小说主旨能体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符合艺术真实。
1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语言特色,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通过“我不是把每年卖玉米的钱都捐给了那些孩子们,让他们买鞋”,交代了老贵不卖地的原因,同时期造了一个善良温暖的形象。通过“贵叔,我在村里建个小学岂不更好?”体现了大全对教育的支持;并且能在一言一语中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有了波澜,同时使内容表达整洁而准确,和前半部分的慢节奏形成鲜明对比,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贵不仅勤劳细心爱儿子,还是一个先公后私,舍己为人、支持教育的人;后半部分内容紧凑,突显了小说的主旨,体现了新时代农村人的新思想和新变化,表现了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也说明了教育对改变农村的重要性。
14.本题考查情节设置的作用。
明确观点:不同意。原因:联系第㉕段“老贵的儿子叫玉米,是一名军人,早在六年前因为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可知,补充交代了老贵儿子的情况,老贵的儿子玉米,是一名军人,因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点明老贵坚持在没人要的地方种玉米、熟悉这片土地的原因;与第①②段老贵坚持在没人愿意要的地上换种玉米,熟悉这片土地的内容;揭示了老贵种玉米,爱玉米,舍不得这块土地的原因,使文章内容连贯;表现了老贵对孩子深切的爱,但是为了孩子们便于上学,还是同意将这片土地交出去,老贵的形象更生动立体,结尾富有波澜,韵味无穷,能引起读者共情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