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阅读下列选文,完成第 5-10 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杨朴事
余昔年过洛阳,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注】①东封:封泰山。②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③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
④坐作诗追赴诏狱:指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坐:因犯……罪。
5.【�酢俊疽摇苛轿牡淖髡咚臻�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表达对亲人怀念和祝福的词作《
》。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 及召对( ) (2) 顾语妻曰(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甲】文层次清晰,先叙事,后
、
;【乙】文侧重叙事,先写杨朴
而被放还山野之事,再写苏轼在入狱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
9.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怀民和东坡应是情投意合的朋友。
B【乙】文由“妻子不觉失笑”可推断,苏轼的家人之前应听说过杨朴妻之诗。
C【甲】文月色引发了苏轼之“乐”,【乙】文苏轼的话让家人的心情转为愉悦。
D【乙】文交代了苏轼获罪、被贬的原因,【甲】文体现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
10.苏轼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排遣:他能在入狱前
;也能在被贬后以相对
的心境沉浸于澄澈的月色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
的人生态度。
答案:
5.北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 到了,等到 回头看
7.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8. 描写 议论 被召入朝
9.C 10.与家人话别 平和 豁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