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词叙录注释》《留青日札》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题)

◎搜集材料
材料一
永嘉高经历明①,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②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③,进与古法部④相参,卓乎不可及已。相传:
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⑤瑞光楼旌⑥之。
                            (选自《南词叙录注释》)
材料二
有王四者,以学闻。则诚与之友善,劝之仕。登第后,即弃其妻而赘于太师不花家。则诚悔之,因作此记以讽谏。……高皇帝微时,尝奇此戏,及登极,召则诚,以疾辞。使者以记上进。上览之曰:“五经四书在民间,譬诸五谷,不可无;
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⑦之间亦不可少也。”
                          (选自田艺蘅《留青日札》)
注释:①高经历明:指高明,字则诚,瑞安人。经历,官名。②伯喈:这里指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③伎:泛指歌舞表演。④法部:指正宗的皇家乐曲。⑤��:同“创”。⑥旌:表彰,显扬。⑦俎豆:祭祀宴饮用的礼器。
◎读懂文意
(1)解释加点词。(2分)
①卓乎不可
已     ②尝
此戏
(2)用“/”给材料二中画线处断句。(限断2处)(2分)
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
◎围绕提纲,展开讨论
 
建议提纲一、增加高明的相关信息◯高明的生平◯高明的故事二、增加《琵琶记》的相关信息○《琵琶记》创作缘由○
                      
(3)同学质疑:材料一中画横线处作为“高明的故事”素材是否合适?发表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4分)(4)同学提议:增加《琵琶记》创作缘由。根据两则材料,概括《琵琶记》创作缘由的两种说法。(2分)(5)同学讨论:还可以增加《琵琶记》的哪些信息?结合两则材料,提一条建议并阐述理由。(4分)

撰写建议(略)【推广演讲】

5、为了推广戏曲文化,请你在班级就“戏曲与语文”这一话题发表微演讲。结合打卡体验,撰写演讲词。(10分)要求: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50字左右。

答案:

4、(1)①比得上  ②对⋯⋯感到惊奇
(2)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
(3)示例1:合适。画线处虽是一则传闻,但我们能从中了解高明创作的专注投入,同时故事的奇幻色彩,能增强介绍内容的趣味性,激发游客的兴趣。
示例2:不合适。画线处是传闻,介绍的内容夸张,如创作时脚拍板穿;同时故事中二烛合而为一的情形过于奇幻,缺乏真实性,因此不适合作为介绍高明的内容。
(4)为蔡伯喈洗刷污名,讽劝好友王四。
(5)示例:增加关于《琵琶记》的评价。材料一中,作者将《琵琶记》与皇家乐曲相比,认为它十分卓越;材料二中,朱元璋将《琵琶记》比作可以用于祭祀的珍贵美食。这些评价,有助于我们理解《琵琶记》的价值。
5、示例:我们总觉得戏曲离我们很遥远,但参加“大宋戏仓”戏曲文化活动后,我发现戏曲和语文息息相关。一路打卡,林荫道灯带上的戏文,使我想起古典诗词中的佳句;市集会手机壳上的戏曲人物,让我秒回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的确,戏曲中有语文的元素,语文促使我们深度体验戏曲魅力。让我们亲近戏曲,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参考译文
材料一:永嘉高先生在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动荡后,逃难到了四明的栎社。可惜,他的朋友伯喈受到了冤屈,于是他写下了《琵琶记》以雪冤情。这篇文章用清丽的语言,洗刷了他之前不够出色的印象。之后,他和当地的村坊小伎一起参加古法部的比赛,表现出色,无人可及。传说他曾在一座小楼里坐卧三年才完成这部作品。他弹琵琶时,脚踩的位置板面都磨损了。有一次他在夜晚独自唱歌,两支蜡烛忽然合为一支,交相辉映很长时间才分开。有些人认为这是神明的奇迹,于是在剑瑞光楼上方挂起了旌旗以示庆祝。
材料二:有个叫王四的人,凭借才学著名。则诚和他交好,劝他科举考试当官。考取进士后,就��弃他的妻子然后到太师不花家入赘。则诚很后悔,因写了这篇记来讽谏。……高皇帝没有显达的时候,尝对此戏感到很好奇,等到登上皇位,就下召则诚,则诚以疾病推辞。使者把他写的记拿给皇上看。皇上看后说:“五经四书在民间,好像这些五谷,不可没有;这篇记就是珍馐一类的祭祀宴饮用的礼器也是不可以缺少啊。”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20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