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1题。(8分)
[材料一]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①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节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二]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②,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③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④,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注释】①炙:烧煮。②穷:困厄,处于困境。③蕴其所有:有才华、有抱负。④兴于怨刺:写诗来抒发他们的怨恨。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3分)
人 之于 言 也 亦 然 有 不 得 已 者 而 后 言 其 歌 也 有 思 其 哭 也 有 怀。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11、以苏轼的经历和创作为例,写出你对上面任一材料的理解。(3分)
答案:
9、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0、世上所流传的诗篇大多是出于古代处于困境中的人的言辞。
11、示例:苏轼多次被贬,但谪而不废,以文遣怀。人生的起起伏伏丰富了他的阅历、体验和情感,使他的人生厚重,思想深刻,从而笔下产生更多内蕴丰厚的文字。例如《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等传世名篇,所谓“不平则鸣”“穷而后工”,都是指创作者在平顺的人生遇到了波折、困难、坎坷之后,将沉淀后的情感和思想,转化成了凝聚他人生智慧的文字。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