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威《父亲的决策》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父亲的决策》,完成19-22题。(共12分)
父亲的决策
李复威
①早年,我观赏过一部记录北极狐狸生活的影片。母狐把已长大的小狐们驱赶离家、让小狐去自谋生路的做法,令我十分好奇。那是一幕让人“心酸”的场面:母狐发出刺耳的叫声,用嘴拱着小狐们离开家穴。小狐从未见过母亲这般“无情”,抵挡着,延迟着。母狐似乎“发怒”了,冲上去要“撕咬”孩子们。就这样一番、两番、三番,小狐们终于惧怕了,发着凄厉的尖嚎,无奈地一步一步远去了。他们不停地回头望着母亲,留恋着,诉求着,似乎期待着母亲的回心转意。看着看着,我不禁眼眶也湿润了,心中竟然也暗自斥骂母狐的“残忍”。
②后来才懂得,这并不是动物的什么自觉意识,而是为应付外部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与生俱有的生存本能。
③那么,人呢?我想起了自己少年时代的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④15岁那年,我从贵阳的初中毕业。那天,父亲作为家长列席了学校的毕业典礼。回家路上,我拿着包裹得十分精致的毕业证书,跟在父亲身后蹦跳着。突然,父亲回过身来攥紧我的手,一本正经地问我:“愿意离开家去外面闯闯吗?”问题来得太突兀,又十分严峻,我诧异地看了看父亲凝重的面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甲】
⑤当晚,我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不久,从布帘那边传来父母间断断续续的对话,我竖起耳朵谛听着:
⑥“真打算把小威送到北京去念书。”
⑦“他刚15岁,没离开过一天家,你忍心让他去寄,寄……”
⑧“寄人篱下……孩子总留在父母身边,太娇惯,不会有大出息……放心吧,亲姐姐还能亏待小弟弟。”
⑨“三个女儿都让你送走了,身边就剩下这个根。你的肝疼又越来越重……你舍得,我舍不得……”母亲的抱怨中夹杂着恳求,有些哽咽了。
⑩隔了很久,才十分清晰地听到父亲一句语气坚毅、果断的话:“要为孩子的长远想想!”
⑪假装熟睡的我顿时一切都明白了。
【乙】
⑫一听说要去北京,我蒙着头在被窝里偷偷乐了。从教科书里获得的星星点点的史地知识,让我迷思着,幻想着。首都、天安门、“十一”游行、毛主席检阅……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
⑬第二天,父亲和我拎着包袱去了市中心的一家拍卖行。一位戴着近视镜的老先生接待了我们。我发现,父亲是用微颤的双手递上包袱请他验货估价的。
⑭老先生把大衣摊开在柜台上,里里外外地翻动,端详了好一阵子。“是件好东西。”停顿了一下,他用惋惜的口吻说道,“我们这里冬天不冷,怕是卖不出好价钱。”他见我父亲神色凝重,又补充了一句:“要不……你再考虑考虑。”
⑮父亲有些犹豫了,抱着大衣一动不动地低头沉思着……猛地,见父亲把大衣重重地往老先生怀里一塞,说道:“能给多少算多少吧!”
⑯在回家的路上,父亲搂住我的肩贴在他身边走着。突然,父亲一把抓住我的手,仰着头激动地喊道:“孩子,你看!”只见一大群鸽子鸣响着洪亮的哨音飞过来。它们映着蓝天,沐着阳光,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翱翔着,盘旋着。父亲拉着我的那只手一会儿攥着,一会儿搓着;一会儿紧着,一会儿松着……小小年纪的我当时哪里懂得,这是父亲在用无声的语言传递着他内心的呼唤:孩子,也去展翅飞吧!去拥抱生活!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
⑰为了我的出行,父母真是操碎了心。母亲最担忧我照顾不好自己的穿戴起居。她匆匆地为我赶制了一件厚棉背心,并让我带走家中最好的一床棉被。母亲在我的内裤里,用密密的针脚缝了小口袋,还在袋口钉上一排按扣。她让我把随身不用的整钱放在袋内,“这样,谁也甭想偷走”。父亲则马不停蹄地为我出行做准备:给我迁移户口,办转学手续,预购车票……那时贵州还没有任何铁路干线。我需要先乘长途汽车到广西凭祥,然后坐火车去武汉,再转赴北京。旅程的遥远,换乘的复杂,父母的担忧,弄得我也有些畏惧了……
⑱为了能赶上北京的开学日期,一个星期之后,我就匆匆启程了。临行那天,父亲扛着行李送我去车站,母亲也执意要跟去。一向天气阴沉的贵阳,那天却格外晴艳。一路上,父亲始终微笑着畅聊着他小时候是怎样离家求学的;母亲满腹心事地低头跟在后面,一言不发。
⑲汽车缓缓启动了。隔着车窗我不停地挥动着手。就在这刹那间,我似乎才发现父亲高大挺直的身板怎么会有些微驼了,修剪得整齐的双鬓怎么也爬上了稀疏的白发。我的心紧了一下。父亲微笑着,盯着我,用眼神向我告别。我眼睛湿润了。母亲躲在父亲身后,看不见,看不见。远了,远了……
⑳当晚,我在凭祥火车站附近的一家简易旅店留宿。能容九个人的大房间空空荡荡。昏暗的灯光里看不清墙上的贴画。人生地不熟的我早早就和衣躺下了。我难以入睡。在窗外嘈杂的叫卖声中,在脏兮兮的被子散发的异味中,
【丙】
㉑终于到了!我拎着父亲用过的旧箱子,几乎是一路小跑出了火车站,瞪大着眼睛“扫描”眼前新鲜的一切。按照父亲在家时的嘱咐,我叫了一辆三轮车,说着生涩的北京话,背诵了一遍要去的地址,并反复讯问要多少车费。
㉒“头一回来北京。”
㉓“是……”
㉔“放心,不会多要一个子儿。坐好了,您嘞!”
㉕到了!面对着姐姐家关闭的绿漆大门,我踌躇了。
【丁】抬起头来,勇敢地去面对吧。我走上前去,笃!笃!笃!我使劲地敲响了门……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9.小明同学速读全文后发现,本文围绕“父亲的决策”先后记叙了父亲所做的六件事:一本正经地询问“我”、

、用心良苦让“我”看鸽群、
、和母亲一起到车站送“我”远行。(3分)
20.小明同学还发现文中“我”对“父亲的决策”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于是就在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摘录了能表现这个过程的关键语句。为了考查你对此过程的理解,他打乱了顺序,请你将其还原。下列还原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当天,我满脑子都在转悠着父亲的问话,捉摸着,猜测着……
②我生平第一次感到了孤独,第一次想家……
③父亲是打算让我投奔北京的姐姐继续学业。
④我告诫自己,父亲让你迈出了这一步,今后就只能看你自己的了。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21.小明同学细读本文后又发现,父亲与母亲的表现看似不同,对“我”的情感实则相同。请你结合第⑤-⑩段或第⑱段的具体内容,帮他简要分析父母的不同和相同。(3分)
答:
22.小明同学想把本文作为拓展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同学们,但不能确定它适合用于七年级上册《语文》中哪一个单元或哪一篇课文。请你给出建议,并结合本文和下面表格中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
 
 
答案:
19.     语重心长地劝慰母亲     忍痛割爱卖掉大衣     马不停蹄地为“我”出行做准备    
20.A    
21.答案示例一:第⑤-⑩段。不同:母亲认为“我”太小,不舍得让“我”离家;父亲则认为要为“我”长远打算,坚决让“我”离家。相同:对“我”深深的爱。
答案示例二:第⑱段。不同:送别时,父亲微笑着与“我”畅聊,鼓励“我”要积极乐观;母亲则低头不语,心疼“我”离家要吃苦。相同:对“我”深深的爱。    
22.答案示例一:适合用于第二单元。本文写父亲和母亲以不同方式关爱“我”,与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至爱亲情”一致。
答案示例二:适合用于《走一步,再走一步》。本文写父亲的决策让孩子自立自强,与《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父亲的指引助力孩子成长类似。
【解析】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题干“一本正经地询问”可知这是在第④段;“用心良苦让‘我’看鸽群”在第⑯段;所以中间的两个空主要是概括第⑤至⑮段的内容,通过阅读可知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二个层次,一个是第⑤至⑩的“夜晚劝慰母亲”和第⑬至⑮的“卖掉大衣”,所以由此进行填写即可。另外第三个空是在“用心良苦让‘我’看鸽群”之后和“和母亲一起到车站送‘我’”所以应该是概括第⑰段,所以第三空应该填写的是“为我的出行做准备”。
20.本题考查语句的通顺。
由第④段【甲】之前“我诧异地看了看父亲凝重的面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可知这是父亲对我的询问,所以应该是我感受到不知道怎么回答,后面可能会一直在想着如何回答,对于当时还是孩子的我是没有办法真正体会父亲的用意的,所以正好是思考了很久,符合我的年纪特点;故①放在【甲】处;
由第⑪段“假装熟睡的我顿时一切都明白了”可知这是父亲那天问我那个问题的原因,同时由第⑧段“寄人篱下……孩子总留在父母身边,太娇惯,不会有大出息……放心吧,亲姐姐还能亏待小弟弟”可知,我是明白了,父亲是想让我去北京念书;所以【乙】应该是第③句;
由第⑳段“我难以入睡。在窗外嘈杂的叫卖声中,在脏兮兮的被子散发的异味中”可知这是我第一次离家求学的经历,所以【丙】处的句子应该是第②句,感受到孤独和对于家乡的思念;
由第㉕段“到了!面对着姐姐家关闭的绿漆大门,我踌躇了”和“抬起头来,勇敢地去面对吧”可知,我是到达了姐姐家门口,所以可能会心中可能一开始犹豫,后来又开始变得坚定,才会有后来的敲门的情节,所以【丁】处选第④句。
故选A。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由第⑤-⑩段“他刚15岁,没离开过一天家,你忍心让他去寄,寄……”“寄人篱下……孩子总留在父母身边,太娇惯,不会有大出息……放心吧,亲姐姐还能亏待小弟弟”可知母亲和父亲的不同在于母亲舍不得让我离开;而父亲认为应该让孩子多出去闯闯;当然相同的都是对于子女的关爱;
由第⑱段“父亲始终微笑着畅聊着他小时候是怎样离家求学的;母亲满腹心事地低头跟在后面,一言不发”可知,他俩的不同在于,母亲是舍不得我离开,父亲则是高兴地和我说他年轻时求学的经历,这里并非是父亲冷漠,而是父亲更想鼓励我积极地生活;所以父母两人在这里都是对于子女的关爱。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父亲决定让我外出求学的经历这一点可知,这个是关于“至爱亲情”的,文中的父亲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教育,决心将孩子送出去求学,这一个是能够体现他对于孩子的关爱的,充分体现出亲情的可贵;所以可以是放在第二单元的内容;
当然,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的路是要走出来的,要经历人生的历练的。父亲将文中的儿子送到外地,也正是体现了这点要求和期望,所以其实这个和《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导儿子应该细化任务解决困难这个道理是相关的;所以也可以适用于《走一步,再走一步》。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25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