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②,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③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躁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碧云寺》)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③了:清晰,清楚。④匝池红酣:满池的红色金鱼欢快地游动。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2分)
(1)水尤清冽 (2)日光下澈
(3)了若径寸 (4)或投饼于左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
17、【甲】文结尾处写到与作者同游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四段却说“寂寥无人”?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2分)
18、【甲】【乙】两文均采用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请你结合两文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2分)
答案:
15、①. 格外 ②. 穿透 ③. 好像 ④. 有人
16、(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那些一尺来长的鱼,则潜游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跑过去(争抢)。
17、这种“寂寥无人”的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小石潭幽静凄清的景象与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暗中契合,且文中所说的“无人”并不是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作者内心的落寞。
18、①甲文中,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叙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到了小石潭以后,作者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描写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物特点。②乙文中,作者则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走到碧云寺的过程:从香山寺沿着石阶而下,走过柳林路,便到碧云寺。然后,又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碧云寺周边的景物特点。
参考译文(乙)从香山寺沿着石阶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一棵老树因雷击起火,树心空洞倾斜,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喧闹着流进石渠,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用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也是这样,咀嚼的时候有声音。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