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皇明宝训》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共5题,14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太祖①谓侍臣曰:“朕夙②兴视朝,日高始退,至午复出,迨③暮乃罢。日间所决事务,恒默坐审思,有未当④者,虽中夜不寐。筹虑得当,然后就寝。”侍臣对曰:“陛下励精图治,天下苍生之福,但圣体过劳。”太祖曰:“吾岂好劳而恶安?向者⑤天下未宁,吾饥不暇食,倦不暇寝,奖励将帅,平定祸乱。今天下已安,四方无事,高居宴乐,亦岂不可?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甚可畏也,安敢暇逸!”
                                   (选自《皇明宝训》,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②夙兴:早晨起来。③迨:到,等到。④当:适合,恰当。⑤向者:从前,以往。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胶鬲举鱼盐之中   其一犬坐
B.中夜不寐   我之死
C.劳筋骨   人不堪
D.吾岂好劳恶安   学时习之
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的开头大量运用对偶句式,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论证“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C.乙文强调君王要勤政治国,享受安乐往往有失败的风险。
D.乙文表现了明太祖具有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勤政治国的品质。
1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
19、结合甲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3分)
20、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其中蕴含的治国道理。(3分)
 

答案:

16B    A.介词,从/介词,在;B.连词,即使/连词,即使;C.代词,他的/代词,这种;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17A   甲文的开头大量运用排比句式,不是对偶句式。
18、(1)心里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回头看,自古以来国家没有不因为(皇帝的)勤政而兴盛发达,因为(皇帝)怠惰而衰亡的。 
1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20、①治理国家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②治理国家要勤政而且应常常反思,怠惰会使国家衰亡。

参考译文【乙】明太祖朱元璋对满朝文武大臣说:“我每天早晨就开始工作,直到太阳高高挂起才稍事休息,到中午再开始工作,之后又到太阳落山才罢休。白天所决断的事务,晚上常常坐在座位上静思,有没有失当的地方,有时一直思考到深夜。思考筹划得当之后,才去睡觉。”文武大臣回答说:“皇帝您励精图治,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只是您的身体太过劳累。”明太祖说:“我难道喜欢劳轻累而厌恶安逸?过去天下没有安定的时候,我饿了没有时间吃东西,疲倦了没有时间休息,整日地工作,奖励有功的将帅,最终平定了各地战乱。现在天下安宁,四方安定,就算我天天饮酒作乐,难道不可以吗?回头看,自古以来国家没有不因为(皇帝的)勤政而兴盛发达,因为(皇帝)怠惰而衰亡的。天命的来去,人心的向背,都要靠皇帝的勤与怠,这实在是太可怕了,我怎么敢闲逸享乐呢!”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37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