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志鹃《澄河边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河南省中考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
27
分)
(一)(共
16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①这是1947年的夏天。解放军以少数部队插入敌后,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计划,现在进行战略性军事转移。敌人趁机前阻后追,十分疯狂。
②周玉兆带着20多名掉在后面的伤、病、体弱的同志,临近黄昏时,艰难地到达了澄河边。雨没有停,风也没有息,澄河浊流滚滚,河水猛涨。没有桥,也没有渡船。
③“会水的同志站出来,一人带一个,过河。”周玉兆大声地说着。“我!”“我!”“我!”战士们对着大河,向着暴风雨宣战了。战士小余挽着一个不会水的同志率先下河,没游多远,就被水直冲下去。小余一边挣扎,一边对岸上喊:“过不去啦,水还在涨!”直到天擦黑儿,小余和那个同志才水淋淋地回来。其他渡河的同志也陆续回来了,一个人也没渡过去。
④雨终于停了,风也小了些。周玉兆让其他同志留在河边休息,自己带着小余去附近村子打听哪里有浅滩。
⑤远处炮声隆隆,田野里显得格外安静,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在不远的一片瓜地前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打量了他们一下,说:“同志,你们要过河是不是?”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情况说了一遍。老人听后,想了一会儿,说:“乡亲们都往山里撤了,我也正要走呢。不过,不怕,河水再大,也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说着,带他们进了看瓜的草屋,点起火,让他们烤衣服、煮地瓜吃,又急忙去把留在河边的同志们叫来。安排完,老人便不见了。
⑥月亮已悬在当空,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远处的枪声像炒豆似的,在这静夜里格外清楚,好像又近了许多。周玉兆靠着门框坐着,转头对身边的小余说:“明天,敌人会站在这里。”停了一下,又说:“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不怕,和你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周玉兆拍了拍小余,说:“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⑦河堤那边传来了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儿,便和小余起身向河边走去。到了河边,他们看见老人正在河堤上掘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正通向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大爷这是要放水帮他们过河。他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说:“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老人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儿口子,水有了出处,人在河里�水走也能过去了。”“不行!”周玉兆坚定地说:“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老人叹了口气,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过了一会儿,说:“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再去想想办法。”
⑧月亮偏西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老人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草屋里的同志们也来了。
⑨“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他们正往山里跑,恰巧就跑进了我张的网里了。”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呵呵地跟大家打了招呼,立即和老人一起动手绑扎扁担。老人一边扎扁担,一边向周玉兆挤了挤眼睛,说:“同志,你看,澄河是咱们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蛮,到底还得听咱指挥。”一会儿又说:“同志,过了河,你们尽管大摇大摆地走好了。敌人来了,就让他们来试试,看咱澄河对他们客气不客气!”
⑩天快亮了,两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扎好了。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情变得很严峻,说:“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们过河去,他俩水性极好,保证没问题。记住我们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⑪第一只筏子在会水的同志和一个老乡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越过了河心,向对岸靠近。第二只筏子也下水了。周玉兆望着河堤上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
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茹志鹃《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6. 为了让战士们能渡过澄河,周玉兆和老人分别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7. 小说第⑨段是怎样表现老人找到过河办法后的高兴心情的?请简要分析。
8. 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把月亮和枪炮声放在一起写,有什么用意?请答出一点用意并简要分析。
9. 下面两段文字,你会选择哪一段作为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请简述两点理由。
A.青青的天,蓝蓝的水,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远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B.战士们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身影,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
 
 
 
 
 
【答案】6. 周玉兆:①让会水的同志带不会水的同志过河;②带小余去打听哪里有浅滩。
老人:①在河堤上掘沟,想用放水的办法帮战士们过河;②找来两个老乡,一起扎筏子,帮战士们过河。   
7. ①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捉了两条‘水鳗’”“跑进了我张的网里了”等语言诙谐风趣,表现老人的高兴心情。或:“到底还得听咱指挥”“看咱澄河对他们客气不客气”等语言充满自信、自豪,表现老人的高兴心情。②通过神态(外貌)描写来表现。“长眉毛一耸一耸的”“挤了挤眼睛”,显出老人面部表情的丰富,表现老人的高兴心情。   
8. ①用月亮位置的变化暗示时间流逝,用枪炮声的迫近暗示敌人逼近,将二者放在一起写,营造紧张氛围,突出渡河紧迫,推动情节发展。②让月色的柔和、月下田野的宁静,与枪炮声形成反差,凸显环境的美好,为人物活动创设背景,烘托人物形象。   
9. A示例:选A段。①“战士的誓言”与第⑪段周玉兆的誓言相照应,两段衔接紧密。②“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突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之情绵延不绝的主题。③“青青的天,蓝蓝的水,澄河在奔腾”,让小说在明朗开阔的背景中收尾,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④描写澄河边上的景色,既照应标题,又与小说中有关澄河的描写相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构思。
B示例:选B段。①“战士们渐走渐远了”,交代渡河成功的结局。②“一动不动”的身影,照应第⑪段“周玉兆望着河堤上的老人”的内容,两段衔接紧密。③战士们“不可摧毁的信念”与老人的依依不舍,突出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④将视线定格在老人身上,凸显老人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为了让战士们能渡过澄河,周玉兆和老人都想了一些办法。
结合第③段“‘会水的同志站出来,一人带一个,过河。’周玉兆大声地说着”,可知周玉兆的第一个办法是:让会水的同志带不会水的同志过河。结果因为水位不断上涨,这个办法行不通。
结合第④段“雨终于停了,风也小了些。周玉兆让其他同志留在河边休息,自己带着小余去附近村子打听哪里有浅滩”,可概括周玉兆为渡河做的第二件事是:带小余去打听哪里有浅滩,以找到渡河的地点。
结合第⑦段“到了河边,他们看见老人正在河堤上掘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正通向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大爷这是要放水帮他们过河”,可知周玉兆和小余看到老人挖河堤想放水。可知老人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河堤上掘沟,想用放水的办法帮战士们过河。这会给乡亲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周玉兆阻止了老人的行动。
结合第⑧段“老人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第⑨段“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呵呵地跟大家打了招呼,立即和老人一起动手绑扎扁担。老人一边扎扁担”、第⑩段“天快亮了,两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扎好了。老人送到水边”可知,老人找来两个老乡,一起用扁担扎筏子,帮战士们过河。结合第⑪段可知这个办法取得了成功。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方法。
小说第⑨段写老人找到了帮战士们渡河的方法。
结合“‘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他们正往山里跑,恰巧就跑进了我张的网里了”,这是老人说的话,因此是语言描写。老人把两个老乡称为“水鳗”,说他们“跑进了我张的网里了”,语言诙谐风趣,显示出老人找到帮手的高兴心情。“‘同志,你看,澄河是咱们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蛮,到底还得听咱指挥。’一会儿又说:‘同志,过了河,你们尽管大摇大摆地走好了。敌人来了,就让他们来试试,看咱澄河对他们客气不客气’”,也是语言描写,写出了老人对自己终于找到帮战士们渡河的好办法时高兴心情,表达了对人民军队必胜的自信、自豪之情。
结合“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老人一边扎扁担,一边向周玉兆挤了挤眼睛”,可知这是动作和神态描写。“长眉毛一耸一耸”可以表现老人内心是喜悦的,结合文中“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可知,老人找来了帮手,可以解决渡河的难题了,“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挤了挤眼睛”显示了老人诙谐乐观的心态。结合“同志,你看,澄河是咱们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蛮,到底还得听咱指挥”表现了老人战胜困难,找到好办法后的调皮、兴奋心理。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⑤段中“远处炮声隆隆,田野里显得格外安静,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第⑥段中“月亮已悬在当空,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远处的枪声像炒豆似的,在这静夜里格外清楚,好像又近了许多”、第⑧段“月亮偏西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月亮“探出头来”“已悬在当空”“偏西了”,月亮位置的变化暗示了时间在很快地流逝;“远处炮声隆隆”“远处的枪声好像又近了许多”“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随着时间失衡,枪炮声越来越迫近,这说明敌人正在逐步逼近。将月亮的移动与“枪炮声”结合在一起写,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远处炮声隆隆,田野里显得格外安静,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月亮已悬在当空,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远处的枪声像炒豆似的”,将眼睛看到柔和月色、宁静的月下田野,与耳朵听到的枪炮声结合起来写,把眼前宁静柔和的环境与敌兵越追越近的形势对比来写,形成强烈的反差。结合第⑤段“不怕,河水再大,也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到了河边,他们看见老人正在河堤上掘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正通向河边”“老人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可知,用环境的美好,为老人想方设法帮战士渡河创设背景,烘托了老人竭尽心力支援军队的感人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
第⑪段写战士们成功渡过河去,“周玉兆望着河堤上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是周兆玉的誓言。到时如果结束全文,以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因此还需要补充一下段落。因为本文主题是人民群众对军队的爱护支援,主人公是看瓜老人,所以可以用点明文章主旨的抒情句或突出老人形象的句子作为结尾段。这两个段落,都可以作为小说结尾,结合小说主题和情节简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选A。“青青的天,蓝蓝的水,澄河在奔腾”与题目“澄河边上相照应”,使得小说结构完整,又与战士们渡澄河的主要内容有关;“它带着人民的希望”,结合第⑤段“河水再大,也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第⑩段“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们过河去,他俩水性极好,保证没问题。记住我们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可知,与看瓜老人为代表的群众的愿望相呼应;“战士的誓言”紧随上⑪段周玉兆的誓言,两段衔接紧密;“流到远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用抒情的笔调,含蓄地突出了本文表现的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之情绵延不绝的主题,省略号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示例二:选B。从人物塑造上看,此段中“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塑造了老人的形象,他“一动不动”的身影体现了他内心的凛然和坚定,他为了帮助解放军顺利渡河不惜破坏自己的庄稼,凸显了老人的拥军形象。从主题上看,“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交代战士们成功渡河的结果,并直接点明了“信念”这一主题,所以尾段点明主旨,深化小说赞美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从读者角度看,文段最后“一动不动……”以省略号来结尾的,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意犹未尽之感,会让读者想象到很多种老人此后的状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37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