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对比阅读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衡
①好学
许衡,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
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曰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
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③家见《书》④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⑤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有改动)
【注释】①许衡:元初理学家、教育家。②凡:总共。③日者:古时以占卜为业的人。④《书》:也叫《尚书》或《书经》,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⑥揆:揣度。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5.断句,请用“/”画出句子的停顿,停两处。
尝 从 日 者 家 见 《书》 疏 义 因 请 寓 宿 手 抄 归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17.阅读文言文时,品味语气词是发现文章奥秘的一把金钥匙。请参照示例,分析加点语气词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如斯而已乎?”
【示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分析】“邪”同“耶”,表反问语气,译为“吗”。表现出孙权对吕蒙推辞的不悦和责备,又体现了孙权对吕蒙寄予厚望的恳切之意。
18.生前,帝欲相之:死后,四方学士皆聚哭。世人为何如此敬重许衡?请结合选文谈谈理由。
答案:
14. 推辞 对……说 曾经 ② 15.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 16.(1)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老师)于是辞别离开,父母强行挽留老师都没能留住,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17.“乎”,用在文言文的句子末尾,表疑问语气,译为“吗”。表现了许衡并不满足于此,而有远大的志向。 18.许衡认为读书并非仅为科举取士,所提问题使老师惊讶,甚至不能作答,他的胸怀大志令人称奇;出生贫困,借书手抄,白天诵读,夜理深思,身体力行,他的勤学苦读令人称赞;逃难之人纷纷摘路旁之梨解渴,独许衡不摘,梨树无主,心却有之,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令人称颂。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义不容辞”的意思是:从道义上来说,是不可以推辞的。辞:推辞。
(2)“师谓其父母曰”句意:老师对他的父母说。“权谓吕蒙曰”的意思是:孙权对吕蒙说。谓:对……说。
(3)“尝暑中过河阳”句意:许衡(曾经)在大热天经过河阳。“尝射于家圃”的意思是:曾经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尝:曾经。
(4)“或问之”句意:有人问他。再结合查字典法可知,这里的“或”对应的意思是②“有的,有的人”,故选②。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是完整的句子,它的后面要断开;“因请寓宿”是介宾短语,它的后面要断开;句意:他曾在一个算命先生家里见到一本阐释《尚书》的书,于是请求借宿,亲手抄完才回家。
故断句为: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
1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但:只,只是。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耳: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遂:于是。辞:辞别。去:离开。强:强行挽留。之:代词,代指老师。止:阻止,这里指留住老师。如是:像这样。凡:总共。更:更换。三师:三位老师。
17.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词。
“如斯而已乎”的意思是:就为了这个吗?这里的“乎”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是疑问语气。老师的回答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科举考试,许衡说了这句话,表现了许衡对老师的回答心存疑问,在许衡看来读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科举考试,因而体现了许衡有远大的志向。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乙文“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可知,许衡不认为读书只是为了科举考试,读书时钻研书中的内涵,体现出他心怀大志,积极进取,令人敬佩;结合“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可知,许衡没有因为自身贫苦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而放弃读书学习,而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刻苦来不断学习,他的爱学习,会学习,勤学习值得称赞;结合“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可知,许衡不摘路边的梨,就算不知道梨的主人,但是自己内心已经有了梨树的主人,他高洁的品行令人敬佩;结合“帝欲相之,以疾辞”可知,许衡不想入朝为官,他的淡薄名利,令人敬仰。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许衡,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
老师大为惊讶(惊奇)。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他曾在一个算命先生家里见到一本阐释《尚书》的书,于是请求借宿,亲手抄完才回家。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
许衡曾经在大热天经过河阳,非常口渴,路旁有一棵梨树,很多人都争着摘树上的梨子来吃,只有许衡一个人端正地坐在梨树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梨子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子,摘取下来吃是不行的。”又有人说:“这棵梨树是没有树主的。”许衡说:“梨树没有主,难道我们心中也没有主吗?”
元世祖要任用许衡为宰相,许衡称病辞谢了。许衡去世后,四面八方的学士都聚集到他的灵前痛哭,也有从几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