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共8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故不为苟得也”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公问其
故 B.
故渔者歌曰 C.明知
故犯 D.温
故而知新
13.对“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选择生而恐惧死是人之常情,因为心中有大义,所以贤者选取生逃避死。
B.面对生死抉择,贤者认为,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
C.作者从“所欲”和“所恶”两方面论述了在道义面前不苟且偷生。
D.运用比喻论证,从“生”和“死”两方面阐释孟子的观点。
14.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这种精
神在文天祥和周文雍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 分)
材料一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取材于《宋史・文天祥传》)
材料二 绝笔诗【注】
周文雍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取材于《革命烈士诗抄》)
【注】绝笔诗: 1927年4月,周文雍任中共广州地下市委的负责人。1928年1月27日。被捕,拒绝投降,在狱中墙壁上写下这首诗。2月6日,在红花岗刑场英勇就义。
答案:
(三) (共8分)
12.答案: B
(2分)
13.答案: C
(2分)
4. 答案示例一:
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文天祥积极抗元,被俘后宁死不事二主,从容服刑,体现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周文雍投身革命,为了建立新中国,拒绝投降,以诗明志,英勇就义,体现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
(共4分。观点,1分:如何体现,3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