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
41
分)
(一)
(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子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样摧,薄暮冥实,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鸣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属予作文以记之
(2)忧谗畏
讥
(3)而或长烟一
空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乙】
①李昴英,字俊明,番禺人。少隽颖,一览成诵,文思绝人。宝庆丙戌进士第三人,授汀州推官。
郡守鸷悍部卒构乱昴英讨平之擢大理司直。
②淳�v初,丞相杜范,侍郎刘汉弼、徐元杰相继暴卒,人皆疑史嵩之所为,廷臣莫敢言。英独请正嵩之罪。帝嘉其直,英益感知遇,知无不言。
③时执政陈辩
①刚狠,京尹赵与②暴敛,并奏劾之。帝却其疏,昴英引帝裾跪奏。帝怒,拂衣入,留疏御榻。再拜而退。帝命其外补③,知赣州。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纠贪墨,决冤滞。
④昴英天性劲直,议论高迈,其文简而婉,江万里、文天祥皆推服之。平居接物宽而有容,至于临大节、处大难,毅然不可夺。
(节选自《广东通志》,有删改)
【注】①陈津(wěi):南宋后期名臣。②赵与:南宋咸淳七年进士。③外补:旧时称京官外调。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相继暴
卒/
卒中往往语 B.
并奏劾之/而两狼之
并驱如故
C.昴英
引帝裾跪奏/属
引凄异 D.平
居接物宽而有容/
居天下之广居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郡 守 鸷 悍 部 卒 构 乱 昴 英 讨 平 之 擢 大 理 司 直
14.范仲淹和李昴英都是宋朝名臣,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欣赏哪一位。
答案:
10.(1)同“嘱”,嘱托。(2)讥讽 (3)消散 11.(1)被贬的官员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12.D 13.郡守鸷悍/部卒构乱/昴英讨平之/擢大理司直 14.示例:我欣赏范仲淹。他身居高位,但时刻关心百姓,心怀天下。当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写记时,他借题发挥,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令人敬佩。(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同“嘱”,嘱托。
(2)句意:担心人家讥讽,惧怕人家诽谤。讥:讥讽。
(3)句意: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空:消散。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
(1)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骚人:泛指文人。得无:表推测。
(2)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死/士兵;
B.并且/一起;
C.拉/延长;
D.处于,在/处于,在;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郡守凶暴强悍,部卒作乱,李昴英讨伐并平定了他们,因此被提拔为大理司直。
“郡守鸷悍”句意完整。“部卒构乱”描述了一个事件,这是一个完整的表述,所以在此后断句。“昴英讨平之”中,“昴英”是主语,“讨平”是动词,“之”指代前文的“部卒构乱”,这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所以在此后断句。“擢大理司直”描述了昴英因讨平部卒作乱而得到的提拔,这是一个结果性的描述,因此在此前断句。
据此断句为:郡守鸷悍/部卒构乱/昴英讨平之/擢大理司直。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任谈一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我欣赏范仲淹。范仲淹以其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著称,他的《岳阳楼记》不仅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更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特别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被后人广为传颂。
示例二:我欣赏李昴英。他正直敢言,当丞相杜范等相继暴卒,人们怀疑史嵩之所为时,其他廷臣不敢言,他却独自请求治史嵩之的罪。他勤政爱民,以洗冤泽物为己任,纠贪墨,决冤滞。他天性劲直,议论高迈,其文简而婉。他展现出了坚定的正义立场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李昴英,字俊明,是番禺人。他年少时就聪颖出众,一览无余地记下并能背诵,文章构思超群。宝庆丙戌年间,他成为进士第三人,被授职为汀州推官。郡守凶暴强悍,部卒作乱,李昴英讨伐并平定了他们,因此被提拔为大理司直。
淳�v初年,丞相杜范,侍郎刘汉弼、徐元杰相继突然去世,人们都怀疑是史嵩之所为,但朝廷中的大臣没人敢说话。只有李昴英独自请求惩处史嵩之的罪行。皇帝赞扬他的正直,李昴英更加感受到皇帝的赏识,于是知无不言。
当时执政的陈辩刚愎自用,京尹赵与残暴地搜刮钱财,李昴英都上奏弹劾他们。皇帝驳回了他的奏疏,李昴英拉住皇帝的衣襟跪着上奏。皇帝发怒,拂袖而入,把奏疏留在御榻上。李昴英拜了两拜才退下。皇帝命令他到外地任职,主管赣州。李昴英以洗清冤屈、施恩于民为己任,纠正贪污,审理冤案。
李昴英天性刚直,议论高远,他的文章简洁而委婉,江万里、文天祥都推崇佩服他。他平时待人宽厚而有容人之量,至于面临大节、处理大难,则坚毅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