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文, 完成各题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丙】
宋小坡退敌
宋小坡侍御督学秦中,值教匪流毒
①正酷,案临巩昌,距府城数十里外。郡守驰报贼信,请勿至,小坡毅然往。出廉俸二千金,募回兵为防御计。贼侦知,遁去,城藉②无恙。前任陈远山闻贼到汉中,即他避,生童③随散,多为贼所戕④。远山闻之,郁郁成疾,卒于任。可见临大事,存乎胆识,胆识不足,而欲以济事也,难哉。
【注释】①教匪流毒:指清朝时的白莲教之乱。②藉:同“借”,凭借。③生童:生员和童生。④戕:杀害。
2.【甲】诗的作者是唐代的
(人名);【乙】文选自《
》(书名)。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肉食者鄙 ( ) (2)可见临大事 ( )
4.对【乙】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巡查,我也一定根据实情(进行处理)。
B.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巡查,我也一定根据诚心(进行处理)。
C.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D.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 即使不能一一明察, 我也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5.“郁郁”一词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六个义项:①富有文采的样子;②香气浓盛;③盛美的样子;④茂盛的样子;⑤忧愁烦闷的样子;⑥众多的样子。其中最适合作为【丙】文中加点词“郁郁”注解的一项是
(填序号),理由是
。
6.【乙】文中战前围绕“
(
1
)
” (用原文语句)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两人起先有分歧,最终达成了共识,鲁庄公也认识到政治上
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7.以上三则材料均与战争有关。 【甲】诗诗人借“铜雀春深锁二乔”委婉地指出: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赤壁之战的结局可能是
;【乙】文借战前乡人与曹刿的问答,表现出曹刿
的形象; 【丙】文通过将陈远山畏缩避战、病重去世与宋小坡
的事迹进行对比,突出文章的主旨。
答案:
2. 杜牧 左传 3. 目光短浅 面对 4.C 5. ⑤ 从“……郁郁成疾,卒于任”可知,陈远山因忧虑而生病,最终在任上死亡。 6. 何以战 取信于民 7. 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智退敌匪
【解析】2.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
《赤壁》的作者是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作官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
(2)句意:由此可见,面对着大事。临:面对。
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狱:案件;虽:虽然;察:明察;以情:按照实情。
故选C。
5.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
郁郁而亡:忧愁烦闷地死去。故选⑤。
从“陈远山闻贼到汉中,即他避,生童随散,多为贼所戕。远山闻之,郁郁成疾,卒于任”可知,正是因为陈远山的逃跑躲避,才造成“生童随散,多为贼所戕”,于是才有“远山闻之,郁郁成疾,卒于任”,所以,这里的“郁郁”应该是忧愁烦闷的样子。
6.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在乙文第二段中,当曹刿问问: “何以战?”时,鲁庄公说:“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否定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鲁庄公又解释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再次否定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又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最后曹刿给出肯定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由此可见,鲁庄公和曹刿战前回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两人达到共识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也就是说,公正的司法能得到百姓对君王的爱戴和支持,也就是说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甲】诗“铜雀春深锁二乔”委婉地指出: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知,桂牧认为,如果周瑜借不到东风,就不能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而如果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乙】文战前乡人与曹刿的问答,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曹刿害这些目光短浅的内食者误国而要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可见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政治上于民才是战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可见其深谋远虑。
【丙】文从“小坡毅然往。出廉俸二千金,募回兵为防御计。贼侦知,遁去,城藉无恙”宋小坡面对敌人,毫不畏惧,积极准备智退敌匪,与陈远山畏缩避战、病重去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大事,存乎胆识,胆识不足,而欲以济事也,难哉”这一主题。
【点睛】参考译文:
【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丙】宋小坡奉皇命在秦中督学,正遇上白莲教匪患正猖獗的时候,(宋小坡)查看巩昌,距离府城几十里开外。郡守赶紧上报贼人进犯的消息,让(宋小坡)不要来,小坡还是坚定地来了。自出正俸和养廉银二千金,招募回兵作好防御的准备。贼人侦查知道后,逃跑了,府城凭此平安无事。宋小坡的前任陈远山听到贼人侵犯汉中,立即跑到他处躲避,生员和童生随着他四散逃避,大多数从都被贼人杀害。陈远山听说这事,忧郁成病,在任上死了。由此可见,面对着大事,要生存是需要胆识的,胆识不足,却想成事的,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