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蜡炬成灰泪始干
宗璞
①父亲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沼,虽然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却幸而头在颈上。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八十五岁高龄。除短暂的社会活动,他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
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
②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好意地对我说:“能不能不要写了。”我转达这好意,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吧!”
③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父亲著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做卡片,曾有外国朋友问,“在昆明时,各种设备差,图书难得,你到哪里找资料?”父亲回答:“我写书,不需要很多资料,一切都在我的头脑中。”这是他成为准盲人后,能完成大书的一个重要条件。
④更重要的是他的顽强,他的执著,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进餐需人喂,有时要用一两个小时。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阻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一次,因心脏病发作,我们用急救车送他去医院,他躺在病床上,断断续续地说:“现在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
⑤当时,我为这句话大恸不已,现在想来,如丝已尽,泪已干,即使勉强治疗也是支撑不下去的。而丝未尽,泪未干,最后的著作没有完成,那生命的灵气绝不肯离去。他最后的遗言“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就是用他整个生命说出来的。
⑥父亲久病后,偶然chàn巍巍地站立,总让人想到风烛残年这几个字,烛火在风中摇曳,可以随时熄灭,但父亲的精神之火却是不会熄灭的。他是那样顽强,坚韧,那样丰富,
他不烧干自己决不甘心。
⑦父亲那一代人责任感太强了。他们无暇逍遥。其实父亲心底是赞成孔子“吾与点也”那一句话。曾点说,他的愿望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父亲是欣赏这种境界的。
⑧四十年代,常有人请父亲写字,父亲最喜写唐李翱的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父亲执著顽强,那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薪尽火传的精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面。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
⑨多年以前,父亲为我和外子做过一首诗,“七字堪为座右铭,莫抛心力贸才名。乐章奏到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父亲深知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谆谆教诲,不要为一点轻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静中也许会有更好的音乐。想到这些常觉得是父亲坐在那里,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寂中,让人想到“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句。
选自《宗璞散文集》有删改
注:(1)本文作者宗璞,当代作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之女。
12.看拼音写汉字 chàn巍巍:( )
13.请根据第③④段内容,说说父亲能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条件。
第一:
第二:
14.第①段画线句颇有语言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
15.下列对文中相关信息阐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父亲“微叹”的原因是他感觉旁人认为他的这项事业是无意义的,白费功夫。
B.第④段写出了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仍在坚持写书,表现了他对中国哲学事业的深情。
C.第⑥段画线句用双重否定强调了父亲将毕生精力献给中国哲学事业的愿望。
D.第⑧⑨段三次引用“云在青天水在瓶”,表现了父亲的甘于寂寞、淡泊名利。
16.有人认为文章标题改为“我的父亲冯友兰”更好。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
12.颤 13. 第一个条件是他的博闻强识,能仔细反复体会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他对著书抱有浓厚乐趣。 第二个条件是他的顽强,他的执著,他的对中国哲学事业不可更改的深情。 14.角度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哲学知识储备的丰厚、条理清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为父亲感到自豪/对父亲的敬仰)。
角度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父亲对眼前人的“看不清”和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哲学知识储备的丰厚、条理清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为父亲感到自豪/对父亲的敬仰)。 15.A 16.不同意。“蜡炬成灰泪始干”在文中指冯友兰先生为了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不顾高龄,眼睛几乎失明,最终用口授方式写成了这部一百五十万字的大书,几乎耗尽了他的心血。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赞扬冯友兰先生为了中国的哲学事业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用诗句做标题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用诗句更富文学性)。“我的父亲陈友兰”虽然直接点出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的主人公,但是未点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个标题也比较直白,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不能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