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味
汪曾祺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吧!”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两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菜农也有种的了。农贸市场上有很好的苦瓜卖,属于“细菜”,价颇昂。
北京人过去不吃�}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
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北方人初春吃苣荬菜。苣荬菜分甜荚、苦荚,苦荬相当的苦。
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我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转道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这种辣椒的颜色是橘黄色的。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得了,把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云南作佤族有一种辣椒,叫“涮涮辣”,与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相上下。
四川不能说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点是辣且麻,――搁很多花椒。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黑漆大书三个字:麻辣烫。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棒棒鸡;不放花椒不行。花椒得是川椒,捣碎,菜做好了,最后再放。
有个浙江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实吃得很咸。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口味的咸淡和地域是有关系的。北京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体不错。河北,东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但这与个人的性格习惯也有关。湖北菜并不咸,但闻一多先生却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
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如桃花盐、水晶盐,“吴盐胜雪”,现在则全国都吃再制精盐。只有四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
过去上海、南京、汉口都卖油炸臭豆腐干。我们一个同志到南京出差,他的爱人是南京人,嘱咐他带一点臭豆腐干回来。他千方百计,居然办到了。带到火车上,引起一车厢的人强烈抗议。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冬笋的老根咬不动,切下来随手就扔进臭坛子里。――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臭卤”。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臭卤”。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杆。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我们那里叫做“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因为吸起来“咕”的一声。
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瓶装五块足矣。
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亲时,女方以酸菜缸的多少作为判断男方家底厚薄的依据,既体现了山西人爱吃酸,又表现出贫穷带来的狭隘认知。
B.写“苦”味时运用“过去……,近年……”的表达方式,从时间上进行对比,直接反映了北京人观念的变化与开放。
C.作者觉得王致和臭豆腐好吃,但对其玻璃方瓶的包装、大容量以及高价格并不认可,言语间透露出作者对民生的关心。
D.结尾句在结构上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但也流露他对中国饮食口味如此之杂的疑惑。
7.关于画横线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段先简要列举几样“可臭”之物,再从做法、食用等方面详细介绍臭苋菜杆,详略得当。
B.将冬笋的老根切下来随手扔进臭坛子里,动作娴熟,表现人们对冬笋老根一贯厌弃的态度。
C.以短句写臭苋菜杆的有关内容,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流露出作者对臭苋菜杆的喜爱之情。
D.文中以拟声词“咕”来描摹吸食“苋菜秸子”的声音,引发人们的想象,使场景如跃眼前。
8.本文内容繁多,但脉络清晰,情感真挚,可谓“活而不乱,淡而有味”。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李陀曾这样评价汪曾祺作品的语言:“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6. (3分) C
7. (3分) B
8. (4分)
①本文以“五味”为题,却写了酸甜苦辣咸臭六味,还融入生活滋味,取材自由鲜活,内容丰富:又以饮食口味为线索贯穿全文,条理消晰,是为活而不乱。②文章围绕口味,在如话家常的叙述中尽显饮食滋味,又在字里行间蕴含着生活中的人情味,是为淡而有味。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6分)
①运用口语。如“好吧”“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这些口语化的文字表意直白,富有生活气息。②穿插文言。如“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语言凝练古朴,彰显文人雅趣。③文白结合。如“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文白相融而又诙谐幽默。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