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还乡
殷毅
一切就像在原地等待,还是原来的样子,等待回乡人的指认。
刚入五月,脆嫩的绿有点浅,像新娘的酒窝。雨或是下得很轻,点点可数,漾在河里打在干燥的水泥地上、雨棚上。不再像春天的毛毛雨下得含含糊糊,在繁花间暧昧不清。或是下得很猛,一阵掠过,撂下一片湿汪汪的。这样的雨像一场告别也像一场迎接,浸泡着五月头的嫩绿。
燕子回来,正在寻找旧巢。
小时候夏天天天泡在里面的池塘,已经被浅绿层层覆盖。苇叶初长成,正好可以包粽子。那时立夏了,乡亲们总是煨一锅清香,扯出无数的炊烟。青青的烟随风聚散,奔腾或婀娜,随意时光。
桑葚树还在那里,斜在水面,那么多年了,它生长得并不是很快,只是略显粗壮,许是根一半在水里的缘故吧。桑葚还是青青的,密密麻麻,等熟了就一颗一颗掉进水里,那入水瞬间的响声如在耳边。那时我们就用桑葚做饵料来钓鱼,叫作钓桑果鱼。鱼很傻,辨不清这些小小的阴谋,往往轻易就上了钩,让我们这些小坏蛋乐坏了。一顿美味的鱼汤该是那个饥馑的年代里最大的美味。
而桑葚是我们这些野孩子们喜欢的水果。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水果树是难见一棵的,而桑树的尾巴是不会被割的,所以大家一天到晚吃得嘴巴乌黑发紫,甚至还闹出过一次小小的事故。
呵呵,那天我照例坐在一棵大桑树上,专拣又大又紫的往嘴里塞,树下是一群跟我一样的野孩子,眼巴巴地等我往下扔桑果给他们吃。哈哈,现在都还记得树下那些仰着的小嘴巴,还有一把张开的等着接桑葚的黄雨伞,桐油布的。我在上面摇晃着那些枝条,桑果纷纷落下,“噗噗”地打在倒放的雨伞里,仰着的小嘴巴没有了,变成撅起的一圈儿小屁股。到傍晚被母亲召回的就是一群满嘴满脸满手满身乌溜溜的孩子了。
那晚父亲母亲很晚才下工,我已入睡,只是床下泥地上吐了一大滩。父母不知我怎么了,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他们惊慌的声音,听见母亲在说我吐了好多血。也不知过了多久,当地有名的老刘医生来了,在我身上摸索了好久,又掌灯去看郡一滩的“血”,昏暗的灯光下用小树枝反复拨拉,松了一口气说道:“是桑果。”
那个飞蹿上树的小身影,那个打在泥土地上的“啪啪”响的光脚板,居然就是眼前这个中年的自己。而每一个池塘每一条小路上童音仍在恣肆,却再也难见那些小伙伴。
池塘边的苦楝树缀满了紫色的花苞,准备好了盛开。苦恶鸟在水面上游来游去,伸头缩脑很有节奏,见我走近,呼啦一声踩着水面飞远了。“苦哇、苦哇、苦哇”,每个夏天的夜晚它就这样在我耳边啼鸣。它真的是苦媳妇的化身吗?被恶婆婆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但是我知道,在那样的封建时代,这片土地上和其他地方一样有着很多小媳妇和恶婆婆的故事。不仅如此,其实那个时代被拴在土地上的人们都有说不完的苦难,人们将生活中不能说出的苦,嫁接给了这个白胸黑背的水鸟,让鸟儿代他们夜夜啼鸣。
跟着母亲到麦地里拔草,很多年了都没有下过地,因不忍心看母亲那么大年纪还那么辛苦,就硬是跟着去了。而母亲一直叫我不要去,她舍不得我。但我知道她心里是很高兴的,拔草的时候她总是说,某某看见了一定会眼热(羡慕的意思)。呵呵,原来她心里不仅高兴还很骄傲。乡亲们远远地看见了,问是谁在帮拔草,母亲一说是我,他们就会说:“哦哟,××还帮拔呀!”母亲就笑逐颜开了。
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惭愧,我已经脱离土地太久,这块土地上一直只有父母的身影。这里的土地上早就难见年轻人,每块绿油油的背后几乎全是老年人佝偻的脊背和洒下的汗水。他们那么单薄那么清瘦,只是一把骨头,却那么坚硬那么倔强地扦插在故乡的土地,不肯有半步疏离。
一次次弯下腰拔出夹杂在麦地里的蚯蚓草(母亲是这么叫的),拔一棵我就得向它们弯一下腰低一次头,这是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吗?我似乎是忽然明白这之间奥秘的。付出,索取,态度的虔诚,过程的忍耐。
太阳有点毒,像是给土地上人们的额外犒赏。我早就汗流浃背,汗水煮着眼睛生生的疼,麦芒在小手臂上刺满了红点,鞋子里的泥屑草籽硌着脚。渴死了,我不得不暂时上岸回家喝水了,而母亲依然跟没事似的。长期的田间劳作,她似乎已经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少了煎熬多了自在,甚至有为庄稼拔去草后的快慰与幸福。而我不能,一天下来,只有煎熬与疲惫。
忽然间感觉自己近乎虚伪,总是在怀念故土说着乡愁,一旦真正和家乡的土地捆绑在一起,却又不是那么美好的了。
所以,乡愁是隔着距离的。与土地的距离,与故乡的距离,与父母的距离,与童年的距离。这种距离是一种伤,而乡愁则是抚摸着伤的呻吟。有病无病都会呻吟。
晚上,躺在老家的床上随便翻看手机里余华的小说《活着》,福贵给他的老牛起的名字也叫“福贵”,历经人世的悲欢离合后,他再没有大喜大悲。在过往的一切苦难面前,他显得那么平静,守着他从别人刀尖下买过来的老牛,相依为命。劳作了一辈子的老牛,当有一天再也不能下地的时候,等待的只是被剥皮吃肉的结局。福贵被苦难过于浸泡几近麻木的心,那一瞬间充满了悲悯。这些在土地上匍匐了一辈子的人,有来自土地的深深的痛。
人越是贴近土地,越是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
五月的土地如此美丽,那是它轻的部分,总是被人们反复歌颂;懵懂的童年是无忧的,那是人生轻的部分,总是被人们反复追忆。回乡后,只是与土地的短暂碰触,意识里便有一些东西在下沉,只是我,说不清。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月的乡村如此美丽,作者中年还乡,对过往一一指认,发现一切皆不同于往常,在欣喜之余难免心生落寞之感。
B.包粽子、吃桑葚,苦恶鸟叫、拔蚯蚓草等都是五月乡村所特有的,作者借此回忆儿时的生活,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怀恋。
C.满嘴满脸满手满身因吃桑葚而“乌溜溜”及我因暴食桑葚而呕吐,写出了儿时的懵懂可爱,也隐含着那个时代生活的苦难。
D.作者“感觉自己近乎虚伪”,是因为一方面在怀念故土倾诉乡愁,一方面又觉得乡愁文学是一种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子回来,正在寻找旧巢”既写实性地交代了五月乡村的特点,又具象征意义,同时引出我对故乡往事的回忆。
B.作者以“追忆童年生活”为线索,围绕还乡这一主体事件,寄寓对故土的怀念、对亲人的爱和对乡愁的思考。
C.本文“实”和“虚”调配得当,相辅相成。一者现实与回忆结合,实与虚共生;二者言在“实”意在“虚”,将复杂的情感渗透在具体的形象里。
D.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叙述中穿插了精彩的描写,而精当的议论和恰到好处的抒情,又常常是文本的点睛之笔。
8.作者写回乡的所见所感,为什么要写福贵的故事?请谈谈你的看法。
9.不同于常见的乡愁文学抒发故土乡情,本文作者在乡愁中更多地寄托了自己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6.C 7.B
8.①白天陪母亲下地拔草,晚上看《活着》时,不免将书中的人物福贵和母亲联系起来,发现他们和土地有相同的联系,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由此引发作者的议论,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都有来自土地深深的痛,深化了主题。
③贴近土地的人都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体现了主题的普遍性。
9.①儿时伙伴离散、今日乡村寂寞,表现对现代化发展对乡村文明的冲击。
②作者随母亲去地里劳作感受到煎熬与疲惫,体悟到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生活的隔膜。
③在劳作中体会到了人与土地之间付出与收获的亲密关系,表现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珍惜。
④回乡的所见所忆,感叹中国乡村饥馑年代的贫困、封建时代乡村的苦难。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发现一切皆不同于往常”错误,原文是说“一切就像在原地等待,还是原来的样子”。
B.“拔蚯蚓草……作者借此回忆儿时的生活”错误,“拔蚯蚓草”不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D.“是因为一方面在怀念故土倾诉乡愁”错误,“虚伪”是因为一方面怀会故土一方面又在亲近故乡的土地时想要远离;“觉得乡愁文学是一种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错误,原文是说“乡愁则是抚摸着伤的呻吟。有病无病都会呻吟”。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以‘追忆童年生活’为线索”错误,本文是围绕还乡展开的,是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了童年生活,着重写了回乡的所见所感。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这里的土地上早就难见年轻人,每块绿油油的背后几乎全是老年人佝偻的脊背和洒下的汗水……”“晚上,躺在老家的床上随便翻看手机里余华的小说《活着》……在过往的一切苦难面前,他显得那么平静……”可知,白天陪母亲下地拔草,晚上看《活着》时,不免将书中的人物福贵和母亲联系起来,发现他们和土地有相同的联系,丰富了文章内容。
从“这些在土地上匍匐了一辈子的人,有来自土地的深深的痛”可知,由此引发作者的议论,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都有来自土地深深的痛,深化了主题。
从“人越是贴近土地,越是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可知,贴近土地的人都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体现了主题的普遍性。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从“每一个池塘每一条小路上童音仍在恣肆,却再也难见那些小伙伴”“这里的土地上早就难见年轻人,每块绿油油的背后几乎全是老年人佝偻的脊背和洒下的汗水。他们那么单薄那么清瘦,只是一把骨头,却那么坚硬那么倔强地扦插在故乡的土地,不肯有半步疏离”可知,儿时伙伴离散、今日乡村寂寞,表现对现代化发展对乡村文明的冲击。
从“太阳有点毒,像是给土地上人们的额外犒赏。我早就汗流浃背……一天下来,只有煎熬与疲惫”“忽然间感觉自己近乎虚伪,总是在怀念故土说着乡愁,一旦真正和家乡的土地捆绑在一起,却又不是那么美好的了”可知,作者随母亲去地里劳作感受到煎熬与疲惫,体悟到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生活的隔膜。
从“一次次弯下腰拔出夹杂在麦地里的蚯蚓草(母亲是这么叫的),拔一棵我就得向它们弯一下腰低一次头,这是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吗?我似乎是忽然明白这之间奥秘的。付出,索取,态度的虔诚,过程的忍耐”可知,在劳作中体会到了人与土地之间付出与收获的亲密关系,表现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珍惜。
从“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水果树是难见一棵的……”“在那样的封建时代,这片土地上和其他地方一样有着很多小媳妇和恶婆婆的故事。不仅如此,其实那个时代被拴在土地上的人们都有说不完的苦难”可知,回乡的所见所忆,感叹中国乡村饥馑年代的贫困、封建时代乡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