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十八月潭》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上海市春考题)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 6 分 )
十八月潭
阿来
①去年十月,一访米仓山。半年后,五月春深,再访苍莽米仓。
②上午,在秦岭以南的群山中横向移动,自西向东,从古利州青川县往古巴州南江县。中午到达,饭后即往更深的山中,访去秋未到的十八月潭。
③山路盘旋,四野静谧。鸟叫声是多的。但古人说过:“鸟鸣山更幽。”中国人的心性有这样的审美文化浸染,加上山野中越来越浓重的绿,主观上就有了强烈的静谧之感。
④胡核楸、盐肤木在低处,树树舒枝展叶,在山脚,在溪前。绿光照眼,使得行于山阴道上的人眼睛与心境一并通透。杜甫诗形容这情状只有三个字:“俱眼明”。
⑤路盘旋着上升,到山的半坡,洁白花树出现。斜擎着四片花瓣,子房高耸的是山茱萸科的四照花;细碎繁密的小花开得如云如雾的是木犀科的流苏树;还有丛生,与人齐身高的两种英莲,和悬钩子属的茂密灌丛。
⑥再翻一道梁,再越一条谷,更多的树,更清的水。
⑦如是循环往复,然后,十八月潭到了。
⑧拍完两株花树,才顺栈道步入林中,步入站满高大乔木的一片平坦凹地。依这地势的启发,我预设了将要遭逢潭水的情状。就像阿斯塔菲耶夫的小说《鱼王》中所写的 那样:茂密的森林突然消失,在宽阔的谷地中央,树林环绕丰茂草地。草地上有冰川时 代遗留下的巨石蒙满苔藓。然后, 一口潭,深而静,倒映着树与花,倒映着云影与天光。 绕潭而行,再穿过一片深广的杉与松与桦与枫,又一片林中草地,又一口静静的水泊出现。 一只白颊水鸟停在岸边。 “境绝人不行,潭深鸟空立。”
⑨是“潭”这个字,让人发生清绝幽静的联想。
⑩而十八月潭真正的面貌并不是这样。
⑪林木深处溪水流淌声响起时,脚下的栈道突然转折,改变方向的同时,还由平缓变得陡峭。坚硬的花岗岩层露出,猛然断裂沉陷,面前突然出现一道深渊。天空出现, 太阳光涌入,隔着并不宽阔的虚空,隔着深谷看见了对面耸峙参差的峰,和万树丛生的错落山壁。
⑫不想说面临的是一道峡谷,而想说是一个生云起风的绿色深渊。
⑬悄无声息的溪流从幽暗的树林中出来,在光滑的花岗岩壁上陡然明亮,突然加速,随着岩壁更深的陷落腾身变成了一匹白练, 一道飞瀑,飞降百余米,跌入一口碧绿的深  潭。水往下飞奔,凉风徐徐上来,挟着水汽,拂面而过,让人感到清新舒爽,从皮肤到皮肤里面很深的地方。
⑭凉风起于飞瀑,起于深潭,但不大,习习拂面;悬垂飞溅的水声也不大,没有大声喧哗。这全是因为森林的缘故。俯瞰深渊,石壁,飞泉,碧潭,视线时时被树拦断,那是林海的深渊。
⑮就着悬泉旁开出的石阶,循级而下。陡峭处,木梯勾连成栈道,身边密布着扎根石缝姿态倾斜的树,枝干通直的树,枝干虬曲的树,枝上飘忽着松萝的树,干上寄生着 蕨类的树,枝干斜出在身边可供攀扶的树,还有树冠展开,枝叶交错,将视线中的花岗 岩壁、壁上飞泉、壁脚深潭不断遮断,而生出种种动态构图的树。使人如行于古人绘制的山水长卷之中。
⑯又一回地理的剧烈跌宕,再随急转陡峭的山势,傍着飞瀑悬泉循级向下。太阳再次钻出云隙,使云水树石再次闪闪发光。地势稍缓处,我停在一块其大如屋,脱离了岩 体横卧溪上的花岗岩巨石前。岩石中夹杂的细碎石英颗粒和云母片闪闪发光,那是明净透澈如钻石般的光芒。
⑰巨石旁的树很老,岩石的岁数更老,记得山下的地质博物馆说这些岩石来自震旦纪。那么,它的年纪,这些俯冲而下的岩壁的年纪最少也有五亿年了。在更久远的地质 时代,地球深处的岩浆上涌,却未突破地壳成为火山,熔化的岩浆在地下熔合不同成分 的物质,渐渐冷凝,就形成了地球岩石圈最坚硬的部分――花岗岩。这些闪烁的石英和 云母就是在那个熔铸过程中包藏其中的。然后,它们在多少亿年多少千万年的某次某几 次强烈的地质运动中拱出地表,造成了眼前这些高山深谷。又在时间深处,被冰川,被水,被风打磨光滑,成砂成粉,风化为土,养育了草与树,养育了浩莽林海。
⑱所以,我要凝视它,抚摸它。
⑲花岗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歌德在另外的时空中凝望过它们,并注意到其“异乎 寻常的材质,那富于变化的神奇颗粒”。聂鲁达在南美安第斯山上注视过同样的岩石, 观察到同样现象时说,那是“时间之盐”。延伸一下,我想,那也是我们骨骼与精神中的钙,也是四周所有高大树木最基本的养料。现在,我尝到了它的味道。
⑳风和阳光在这块巨岩的上半部,它的底部浸在溪水里。水清无色,颜色来自岩石上生出的幽滑绿苔。
21歌德说:“每一条通向未知路径的山脉,都在证实一个古老的经验:最高处和最 深处都是花岗岩,然后才是其余各种形形色色的岩石。在地球最深的脏腑里,花岗岩不可撼动地安歇着。”“它早于一切生命,超越一切生命。就在这一瞬间…… ”
22从此开始,我的关注点似乎都在岩石形态的变化上面,至于水如何在石壁上飞扑, 如何在岩脚下积聚;树如何在石缝中扎根,如何迎风造型,倒有些忽略了。因为这一切, 种种奇异景象,根本还是因为岩石基座的形态变化。岩奔而泉飞,岩停而潭深。石有缝而孤树斜出,石化土而杂花生树。
23数公里长的山道,岩壁时陡时缓地跌落着,一折,又一折,更像一章又一章循序
递进的雄壮交响乐。不是贝多芬们制定了程式的四个乐章,而是连绵不绝的十八个乐章。
24陡直时,就张挂了水的白练成为飞瀑与悬泉。这些水流本该发出巨大的喧哗,却  被众多幽深如海的树林吸掉了其高音部和中音部,猛厉的奔湍变成了温柔的潺溪。奔涌 的岩歇脚,在一株枫下,在傍着老松的一丛杜鹃下聚为绿潭时,就变成一个寂静无声 的世界了。潭水漫溢,无风而有波。古代诗歌写到这样的静潭与飞瀑时,总是要写到猿, 写到猿鸣的。 “蜀道重来老,巴猿此去闻。”现在,猿是没有了,时不时有一迭声的鸟鸣响起,倒比水声更尖锐响亮。
25 如此这般,时行时停,
             ,十八层飞水飘肠,十八口深潭凝碧,两个多小时,就走过了静在米仓深处的十八月潭。
26离开时,在最后一个潭前停留得久些,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仰望那些悬垂而下的花 岗石壁。安谧而雄伟的岩石,风起时,扬起了岩石表面的水。水飞动,却依然改变不了岩石沉着的雄伟。
27从山道再下行数十里,宿在一个叫大坝的地方。入席小饮时,见窗外晚霞弥天。
山中陡岩不见,悬泉深潭不见,只是满目林海,随着暮色渐深,正在化雾化烟。
8.第④段作者预设的十八月潭风景与后文描写的实景形成鲜明反差,请从构思角度加以赏析。 ( 3 分 )
9. 下列甲乙两句分别放入第25段划线处,你觉得哪一句更适合,请闹述理由。 ( 3 分 )
甲:看水看树看水看云
乙:看水,看树,看水,看云
10.第②段用歌德的话影显全文主旨,请具体分析。(5分)
11.第⑧段以“交响乐”总收十八月潭的景,好的描写精妙,请加以赏析。 ( 5 分 )

 

 

答案:

8.答案示例:通过预设中十八月潭的清绝幽静与所见实景的鲜明反差,突出十八月潭陡峭险峻,奇异生动的独特景貌;行文上形成起伏,虚实结合,增添审美意趣。
评分说明:预设景貌特点1分;实景特点1分;行文起伏或虚实结合1分。
9.答案示例一:我觉得乙句更适合。增添逗号,增加停顿,突出作者对每一处景物的 欣赏;短句轻快灵活,便于表现愉快的心情;呼应前文“时行时停”的行进节奏,写出脚步的移动和视角的变化;与全文多用短句调整语言节奏的特点一致。
答案示例二:我觉得甲句更适合,没有逗号的语句一气同成,节奏更加紧凑,与作者目不暇接的情态相契合。评分说明:视其作答情况,最多给两分。
10.答案示例:作者用歌德的话赞颂花岗岩所象征的原始古老、滋养生命的自然力量, 借以解释十八月漂奇异景象由花岗岩的形态变化决定,推而广之, 一切风景表面美丽皆 根植于地球深处不可撼动的内在力量,加深对风景的理解,作者用歌德的话把观景的过程提升为认识深化的过程,突出哲理感悟,深化并彰显主旨。
11.答案示例:以通感的手法把十八月潭岩整比作交响乐,化视觉为听觉,生动形象地 写出十人月潭联宕起伏的总体形貌:以音部的变化比喻飞漫、悬泉汇入绿潭,声音由低
沉到寂静的过程;形声兼备,虚实相生,让人再次回味十八月潭整体的美景。
评分说明:通感写形2分:比喻写声2分;总观1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6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