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落寞地说:“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
②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是根本容不下绿色的地方,甚至长不出一株狗尾巴草,更不要说番薯了。
③到车站接了父亲回到家里,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失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
“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一个人住在脚踏不到泥土的地方,父亲竟不能忍受,这也是我看到他的表情后才知道的。然后他的愤愤转变成喃喃:“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所在,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要种在哪里?”
④父亲对番薯的感情,也是这两年我才深切知道的。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而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它炙烤过的香味,穿过数年的烽火,在万金家书也不能抵达的南洋,温暖了一位年轻战士的心,并呼唤他平安地回到家乡。他有时想到番薯的香味,一张像极番薯形状的台湾地图就清楚浮现,思绪接着往南方移动。
⑤再来的图像便是温暖的家园,还有宽广无边、结满黄金稻穗的大平原……
⑥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日后遂成为我们家的传统。家前种的是白瓤番薯,粗大壮实,一个可以长到十斤以上;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番薯,一串一串的果实,细小而甜美。白瓤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
⑦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不吃饭,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那是我农夫父亲的忧患意识。他总是记得饥饿的年代,番薯是可以饱腹的,如今回想起来,一家人围着小灯食薯,那种景况我在凡・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中几乎看见,在沉默中,是庄严而肃穆的。
⑧在这个近百年来中国最富裕的此时此地,父亲的忧患想来恍若一个神话。大部分人永远不知有枪声,只有极少数经过战争的人,在他们心底有一段番薯的岁月,那岁月里永远有枪声时起时落。
⑨由于有那样的童年,日后我在各地旅行的时候,便格外留心番薯的踪迹。我发现在我们所居的这张番薯形状的地图上,从最北角到最南端,从山坡上贫瘠的石头地到河岸边肥沃的沙浦,番薯都能坚强地、不经由任何肥料与农药而向四方生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⑩有一次,我在澎湖人口已经迁徙的无人岛上,看到人所耕种的植物都被野草吞没了,只有遍生的番薯还和野草争着方寸,在无情的海风烈日下开出一片淡红的晨曦颜色的花,而且在最深的土里,各自紧紧握着拳头。那时我知道在人所种植的作物之中,番薯是最强悍的。
⑪这样想着,幼年家前家后的番薯花突然在脑中闪现,番薯花的形状和颜色都像牵牛花,唯一不同的是,牵牛花不论在篱笆上,还是在阴湿的沟边,都抬头挺胸,仿佛要探知人世的风景;番薯花则通常是卑微地依着土地,好像在嗅着泥土的芳香。在夕阳将下之际,牵牛花开始萎落,而那时的番薯花却开得正美,淡红晚霞一样的色泽,染满了整片土地。
⑫站在阳台上,我看到父亲去年给我的红心番薯,我任意种在花盆中,放在阳台的花架上,如今,它的绿叶已经长到磨石子地上,甚至有的伸出阳台的栏杆,仿佛在找寻什么。每一丛红心番薯的小叶下都长出根的触须,在石地板上待久了,有点萎缩而干枯了。那小小的红心番薯竟是在找寻它熟悉的土地吧!
⑬在我十岁那年,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我们行经一片被拆除公寓的工地,工地堆满了砖块和沙石。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然后他没有再说什么,执起我的手,走路去饭店参加堂哥隆重的婚礼。
⑭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由于它的脚在泥土里,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这些种在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秘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
⑮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小心地呼吸着。
⑯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中,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有删改)
8.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9.本文重在写红心番薯,但第⑪段描写牵牛花,分析其用意。
10.文中画线句两次出现,赏析其构思特点。
11.结合前文,赏析最后一段的妙处。
答案:
8.通过对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对土地和红心番薯的重视,对作者的埋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父亲言行的深层原因,进而引出下文对红心番薯和土地的叙述。
9.将牵牛花抬头挺胸和番薯花卑微的开放姿态对比,突出番薯花依着泥土的质朴。在夕阳之下时,将牵牛花的萎落和番薯花开得正美形成对比,突出番薯花的美使整片土地增色。突出番薯花与土地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10.第一处是父亲的话,表达父亲对无地种番薯表达了愤怒和失望。第二处是我的思考,表达我对父亲的理解和认同:有了泥土是有归宿的,使人具有对抗苦难的强大力量,人无法离开泥土和故乡。表达了现代人因居住在无土的大楼中而失去这一切的悲哀。第一处指向番薯的生长地,第二处指向人的生存力量和精神归属的思考。内涵有推进和深化。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巧妙。
11.“有泥土的大时代”指的是作为农夫耕作种植番薯能够饱腹和生存,泥土是人们的故乡所在,使人具有对抗苦难的力量。生长在泥土中的番薯能在战争中作为寄托物,温暖心灵,呼唤平安回乡。
“埋”指上一代人经历的战乱,对红心番薯和家乡的特殊感情,都是大部分新一代人无从知晓的,回忆会封存在番薯之中。由对父亲这个个体到对上一代人这个群体,由对红薯的情感升华至对国家的情怀,拓宽主题,意味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