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蛰《黄昏》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

11
题。(
16
分)
          
黄昏
   
               
张蛰
①扑棱扑棱在水里奔跑,那是田鸡。芦苇丛里有个东西探头探脑地想出来,那是野鸭子。西天是一片说不出的绚烂,红,紫,黄,灰,淡蓝……颜色纠结在一起。
太阳没有了,从河滩里望回去,村庄开始有黄昏的暗。
②我坐在河滩上,把节节草含在嘴里,无所事事,割了一下午的草正发出甜丝丝的味道。我有点搞不明白,天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那些奇形怪状的彩色云彩,想什么像什么。牛哞,驴叫,马在嘶鸣,空旷的漫河滩里十分嘈杂,声音此起彼伏。它们知道该到圈棚里去了,它们需要休息,干了一天活它们要吃草料,它们知道黄昏一来夜就要来了,夜一来它们就该收工啦!
③这些牛马驴比平时叫得欢,可能跟黄昏的颜色有关,它们也觉得不能无动于衷。我坐在漫河滩的黄昏里,想一个孩子的心事。
田二家的走过我身旁,叫着我的小名喊我回家,我没搭理她。我已经上学了难道她不知道吗?她不会写字,也不会算账,她只知道出工干活挣工分,顺便偷点东西回家,可我都已经会写天安门了。她好占便宜,上次扒队里的红芋,她硬是比我们每个人都多吃一块,把她噎得躬着腰乱转圈子都没舍得把剩下的半块给我们。
④大雁叫着往南飞去,风开始变得有些凉意,泥土开始变得凉悠悠的,整个漫河滩都凉意十足。西天无声地燃烧,非常非常灿烂,我坐在河边的泥土沟里看田鸡快乐地奔跑,野鸭子到底没敢出来。
炊烟袅袅升起来,一个村庄渐渐淹没在淡淡的烟雾和斑斓的黄昏里。从我坐的地方看过去,西天正在村庄的屁股后头燃烧。    
⑤有不知名的虫子开始叽叽地折腾出动静来,先是一种,后来有不一样的声音。我坐在那里,口含节节草,不想回家。这个念头非常强烈。我想把自己割了一个下午的草交给谁更可靠些,然后我走掉,沿着河滩往东北走。往东北走并没有具体的目的地,只是河水是往东北方向流的,这条被黄河扔掉几百年的废旧的古道如今水清草肥,行走缓慢。我把含了很长时间的节节草扔到水里,看着它一点一点地漂走,往东北方向漂去。我站起来,极力往那个方向望过去,在黄昏里前方渐暗,让人觉得有些茫然。我沿着河岸走了十几米远,又不知不觉地回到我的草堆前,叹了口气,有些闷闷不乐地坐下。我看到有颗星星拱出来,
天色更加暗淡,西天的灿烂变成一抹绛紫红,但余晖依然把村子上空的那块天衬亮着,村庄倒是更暗了,看不见了炊烟,一个庄子就几乎成了一团的幽暗。

田鸭子今天在课堂上出了洋相,因为学了好几天了,他仍然只会一块糖加两块糖是三块糖,一旦变成1加2就不知道等于几。老师脸色铁青,青筋暴跳。我想极力抬起头来看清黑板,但实际上只看到坐在我右前方的田鸭子满不在乎,摸着头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鼻涕老长地挂在嘴边,我别过脸去,不愿面对他。
⑦下午三点不到就放学了,我习惯性地到漫河滩里来割草。割草我知道是填坑沤积肥为家里挣工分,可会写天安门能做啥呢?似乎有用。但到底有啥用?我无法回答自己。我一会儿想读书识字,一会儿又想流鼻涕的田鸭子,心里七上八下,坐卧不安,矛盾万分。终于又心灰意冷起来,再次抬起头四望望,河水开始变黑,芦苇丛在风里沙沙作响,西天没有了一抹红,天上开始挂更多的星星,周围各种小东西弄出的声音杂乱无章。我最后犹豫着是否现在就沿着河沿儿走掉,不打招呼与所有的人告别。正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悠长熟悉的声音对着漫河滩呼喊我的名字,让我回家吃饭。我拖长声调高声回应,鼻子发酸。又叹一口气,我弯腰背起一大捆草,拖着书包往家走。
⑧周围杂乱无章的虫鸣因为我的动静一下子停止了,但很快又轰然响起,歌唱被意外打断后每个虫子似乎格外卖力,听起来争先恐后,声嘶力竭。
西天再没有黄昏的一丝迹象,一个村庄站在远处,黑乎乎地等着我。
⑨那是我此生第一次思考求知路上的无趣。现在想起来,我之所以没有在那个黄昏走掉,
似乎一直在苦盼那个唤我回家的声音,似乎想用那个声音告诉心里的另一个自己,瞧,我没法走,我得回家。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没谁看得见,只能藏在自己心里,偶尔拿出来,摸一下。
8. 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景物描写。(3分)
          
9. 几处画线句都将村庄置于黄昏的背景下描写,构思巧妙,请赏析。(4分)
          
10. 请结合全文分析“田二家的”“田鸭子”两个人物的作用。(4分)
          
11. 我反复说“不想回家”,想“走掉”,但文章结尾却说“似乎一直在苦盼那个唤我回家的声音”,请分析作者如此矛盾的原因。(5分)
 
 
答案:
8.(3分)本句化静为动(或巧用动词),用“袅袅升起”、“淹没”、“燃烧”等词赋予了夕阳下的村庄以动态感,表现了西天云彩的灿烂斑驳以及村庄逐渐暗淡的过程。
9.(4分)村庄是我的成长环境,是我欣赏黄昏的具体背景,也是我反复想要逃离却又最终回归之处(1分)。通过描写黄昏下的村庄逐渐变暗、最终一团漆黑等我回家,既表现了时间推移下黄昏的变化(1分),也渲染了村庄中生活的我在求知路上似有出路又迷茫的感觉(1分)。黄昏中的村庄象征了我对生存环境的蒙昧无光(1分),也衬托了我懵懂的人生抉择与自我价值觉醒(1分)。
10.(4分)文章塑造了粗鄙、好占便宜的“田二家的”、无知邋遢的“田鸭子”两个形象,反衬出我的求知者形象,表达了我对自己写字有文化的骄傲,以及对这类人的不屑。但同时又引出了下文我对求知的迷茫,不知会写天安门有什么用。矛盾中表现了我不安于现状,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自我意识觉醒。
11.(5分)作者想离开,是因为枯燥乏味的田间劳作、无知粗鄙的乡村环境,渴望更大更远的世界(2分)。但最后提及似乎一直在苦盼那个唤我回家的声音,背后是以草垛和熟悉的呼唤声为象征意象的家庭的责任、故乡的牵绊(2分)。所以我“沿河走出十几米远,又不知不觉回到了我的草堆前”,苦盼这个声音想自我说服,压下我走出乡村,走向广阔天地的渴求,这是少年求知路上的迷茫和生存困境,表现了个体成长之路的艰辛(1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34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