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运用(
27
分)
1. 结合语境,完成题目。
扬州民歌来源于民间,
传唱于市井。东去的扬子江和南下的大运河孕育了扬州民歌的独特个性:既有大江的澎湃,也有运河的隽永;既展示了苏北平原的辽阔,又浸润着江南水乡的秀美。民间小调、劳动号子,有许多是【甲】______的曲调:《茉莉花》芳香四溢,《杨柳青》清新扑面,《拔根芦柴花》情趣盎然;宝应的《绣兜兜》
蜿转,高邮的《数鸭蛋》轻快,仪征的《胥浦农歌》高亢……【乙】
洋溢着泥土芳香的扬州民歌会被永久地传承并保护下去。
(1)给加点字注音:
传唱( )
(2)指出画波浪线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修改:“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3)填入【甲】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歌可泣 B. 慷慨激昂 C. 耳熟能详 D. 如雷贯耳
(4)【乙】处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____________
【答案】(1)chuán
(2) ①. 蜿 ②. 婉 (3)C
(4)洋溢着泥土芬芳的扬州民歌会被永久地保护并传承下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传唱:chuán chàng,意思 高声传讲、传布歌唱。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蜿转――婉转,说话含蓄、曲折而温和。声音委婉而动听。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B.慷慨激昂:意思是指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C.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D.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句中形容民间小调、劳动号子有许多都是人们十分熟悉、能够详细说出来的,用“耳熟能详”恰当;
故选C。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乙】处句子语序不当,应将“传承”和“保护”互换位置。故修改为:洋溢着泥土芬芳的扬州民歌会被永久地保护并传承下去。
2. 在①―⑧处填写相应的名句。
经典古诗文滋养了我们的精神。“学而不思则罔,①____________”,孔子教我们要“学”“思”结合;“富贵不能淫,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孟子认为外部因素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的人,才有资格叫大丈夫;“沉舟侧畔千帆过,④____________”,刘禹锡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启迪;“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岳阳楼记》),范仲淹让我们领略了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⑦____________”,苏轼用他的人生智慧启发我们顺境不骄,逆境不惧;“⑧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让我们理解了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答案】 ①. 思而不学则殆 ②. 贫贱不能移 ③. 威武不能屈 ④.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⑥.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⑦. 也无风雨也无晴 ⑧.
人生自古谁无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殆、贫贱、威武、忧、晴”等字词容易写错。
3. 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学校邀请神舟团队成员来做报告,作为活动主持人,听完他的发言,你如何总结?
团队成员:“……我们神舟团队坚持‘一次做对’‘100分才是合格’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每次任务准备、每项判读、每个实验中。”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务二:如把下面这句话扩展成通讯,凸显解放军战士自强不息的精神,你会扣住哪些要点展开扩写?简述理由。
东部战区海军某观通站雷达分队长潘积绪17年坚守小岛,习惯在不同时分醒来奔向战位。(摘自2024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3)任务三: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开展演讲,你会选择下列哪一个素材作为论据?简述理由。
A.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伟大的悲剧》)
【答案】(1)示例:同学们,看来神舟团队的成功绝非偶然啊,相信同学们从中也感受到了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君子品质。我们当代学生更应该向神州团队学习,发挥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努力向上,坚持不懈。让我们一起给神州队员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分享!
(2)①坚持不懈;②为国献身,视死如归。
理由:本篇是人物通讯,选这两个角度可以体现时代的特征――自强不息,通过描写潘队长“17年坚守小岛”“不同时分立即奔向战场”的行为,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品质,人物的特点。
(3)示例:选A,《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刻画的是青年时代自己求学的困难和刻苦的学习经历,能体现出自强不息的主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总结。作答时,始终围绕“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主题进行总结。明确神舟团队所强调的核心理念,如“一次做对”“100分才是合格”。同时关注与“自强不息”主题相关的内容,如团队为实现理念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总结时,开头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引起大家的注意,如“同学们”,中间阐述团队的理念和做法,分析其中体现的自强不息精神。结尾联系自身,可鼓励同学们学习这种精神,并表达感谢。语言表达要清晰流畅。
示例:同学们,神舟团队秉持着“一次做对”“100分才是合格”的理念,将其融入到任务准备、判读以及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这种对工作的极致追求,展现出了他们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正是君子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当以神舟团队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自强不息的品质,追求卓越,永不言弃。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向神舟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的提炼与概括。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
“17年坚守小岛”这一行为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潘积绪分队长的坚持不懈。通过详细描述这17年来他所面临的艰苦环境、孤独寂寞以及克服的种种困难,可以更加突出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恒心,展现自强不息的精神,故提炼要点为:坚持不懈;
“习惯在不同时分醒来奔向战位”这一细节反映出潘积绪分队长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战斗准备,将国家的安全置于个人利益之上,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最高体现。故提炼要点为:为国献身,视死如归。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
A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展现了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穿着破旧的衣服,却没有丝毫羡慕他人富贵生活的意思。因为他内心有足以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不在乎吃穿用度比不上别人。这体现了作者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意志,即便身处贫困,依然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学业追求,不为外在的物质条件所动摇,是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而 B 选项中,斯科特接受任务为他人 业绩做证,虽然展现了他的诚信和责任感,但更多地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荣誉感,与“自强不息”这一主题的直接关联相对较弱。
故选A素材作为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