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综合性学习
小宇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一本名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图书,这是清光绪年间(1901年)的一本识字课本,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书中对于“天”的解释引起了小宇的兴趣,小宇想制作一期板报,用“说文解字”“不同释义”“文表转换”“文化探源”四个板块展现探究的收获,请你帮他完成具体的任务。
【说文解字】
2.根据小宇提供的汉字演变图片和《说文解字》的解释,请你探究“天”的造字方法并写出依据。
――《说文解字・一部》
【不同释义】
3.《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和《新华字典》对于“天”字的解释差别很大,小宇列出了两种释义,请你写一段话简要说明二者的不同。
至高无上曰天。天,积气也。气包乎地。近地者气浓,离地愈远则愈薄。以风雨表测之,高千尺,气轻三十之一;高万有六百尺,轻三之一;高万八千尺,轻二之一;高至二百余里而气尽,气尽则空,故曰天空。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新华字典》
|
【文表转换】
4.小宇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天”字的解释转换为图表,请你帮助他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天”字的解释
高度
|
稀薄程度
|
一千尺
|
约333米
|
轻三十之一
|
万有六百尺
|
约3533米
|
①
|
②______
|
约6000米
|
轻二之一
|
二百余里
|
约100000米
|
③
|
【文化探源】
5.由“至高无上曰天”,小宇联想到《少年中国说》。请你结合他摘录的内容,谈谈梁启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以及“我中国少年”之责任与使命。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答案:
2.会意。大,是两手两脚分开的人形,用一横来指示人的头顶上方的区域,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天。 3.示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天”的解释包含古人朴素的地理观,揭示了天的高度与气体稀薄程度的关系,更为详尽、具体;《新华字典》对“天”字的解释十分简要。 4.①轻三之一 ②万八千尺 ③气尽 5.示例:梁启超认为中国少年前途无量,未来可期,希望中国少年奋发自强、担当有为。我中国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应当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解析】2.本题考查造字法。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根据《说文解字・一部》“从一、大”以及篆文的两手分开的人形和其上的一横可知,“天”属于会意字。
3.本题考查字义的不同理解。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天”的解释更为详细,其中“至高无上曰天”来源于《说文解字》,之后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一系列数字,解释了离地越远空气越稀薄的道理,属于古代朴素的地理观。《新华字典》对“天”的解释就一句话: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相对来说解释更为简单。
4.本题考查文表内容转换。
“万有六百尺”对应《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的“高万有六百尺,轻三之一”,故①空应填:轻三分之一;
“轻二分之一”对应《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的“高万八千尺,轻二之一”,故②空应填:万八千尺;
“二百余里”对应《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的“高至二百余里而气尽”,故③空应填:气尽。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少年前途无量,“与天不老”“与国无疆”可见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中国少年,中国少年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我们应担当起这一份责任,努力建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