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超然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题)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
12

28
题,共
35
分)
(一)(共
10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
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13. 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14.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
无与为乐者          
(2)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
讼充斥              
(4)
园蔬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6.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
17. 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答案】13.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14. (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狱:诉讼事件(案件);(4)撷:采摘(摘取)。   
15. (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己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16. (1)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
(2)在苏轼的眼中,欣赏月色(竹柏影)的美好,是快乐的。   
17. (1)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2)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予弟子由”是主语,“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两个分句主语都是“予弟子由”,故在“子由”后面和“济南”后面断开。故断句为: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3)句意:案件也多得不胜数。狱:诉讼事件(案件)。
(4)句意:(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撷:采摘(摘取)。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因,靠着,就是;为,建造;葺,修整;新,使……新。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乙文中“乐哉!游乎!”的意思是:“多么快活的游乐啊!”由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苏轼夜晚与友人张怀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排遣心中的愁绪而感到快乐。由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在苏轼看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这样的夜色美景让人感到快乐。据此回答即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作者直言自己是“闲人(贬谪之人)”,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
由乙文“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可知, 一方面“超然”是指弟弟子由为苏轼游玩之地取名“超然台”。由“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可知,苏轼在被调任的地方,与朋友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一起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体现了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13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