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8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告曰:“凡吏于土①者,若知其职②乎?盖民之役,非以役③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④乎吏,使司⑤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⑥,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⑦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⑧零陵⑨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⑩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有删节)
注:①土:地方,②职:职责,③役:役使,④佣:雇佣,⑤司;主持,掌管。⑥直:同“值”,指官吏所得俸禄。⑦怠:懈怠。⑧假令:代理县令。⑨零散:地名。⑩的(dì):确实。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选择与能 ②不独子其子
③天下皆然 ④今天下多类此
11、概括两文阐发的一种共同主张并分别说明。(3分)
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答案:
10、①同“举”,选举。 ②以……为子。
③这样。 ④像。
11、两文都认为应创设一种公平的社会氛围。甲文认为要选举贤明和有才能的人来做领导者。乙文认为做官的要保证社会的公平。
12、甲文主要从正面描述了大同社会的美好,乙文则主要从反面列举当今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而劝诫朋友。
参考译文:
(甲)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乙)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我……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他们是)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让官吏为自己主持公道。现在自己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俸禄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哪里只是不认真?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像对待怠工又偷东西的仆人那样,尽情发泄自己的愤怒和驱逐责罚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民与官同主与仆的情况和地位不同啊。虽然情况和地位不同,道理都一样,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百姓?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能不感到害怕而有所警惕吗!”
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他清早就起来办事,夜里还在考虑问题,勤勤恳是,尽心竭力。使打官司的得到公平处理;使纳税的人得到公允的负担。无论老少都对他心不怀欺诈,面不露憎恨,这证明他确实没有白拿百姓的钱,他是懂得不好好给百姓办事还要敲榨百姓财物的可怕而有所警惕的。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