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到老屋去
史铁生
那是两间破旧的老屋,和后来用碎砖垒成的几间新房,挤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那个地方,它只在我的心情里存在、生长。
我想去那儿,是因为我想回到那个很大的世界里去。那时我刚在轮椅上坐了一年多,23岁,要是活下去的话,料必还有很长久的岁月等着我。V告诉我有那么个地方,我说我想去。
V停了步,说到了。
我便头一回看见那两间老屋:尘灰满面。屋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场,秋光明媚,满地落叶金黄。
“怎么着爷们儿?来吧!甭老一个人在家里憋闷着……”B大爷笑着说,露出一嘴残牙。
B大爷70多岁了。砌砖和泥、立柱架梁,攀墙上房,他都还做得。他当过兵打过仗,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竟奇迹般还没留下一点伤残。
我们七八个年轻人占住老屋的一角,常常一边干活儿一边唱歌。7年中都唱过些什么,记不住也数不清。①
如今回想,会唱的歌中,却找不出哪一句能与我印象中那老屋里缓缓流动的情绪符合。
到这儿来的年轻人,有些跟我一样,或轻或重地有着一份残疾。
②
我们干的活倒很文雅:在仿古的大漆家具上描绘仕女佳人,花鸟树木,山水亭台
……然后在漆面上雕刻出它们的轮廓、衣纹、发丝、叶脉……再上金打蜡,送去出口。
多年以后,我在一家五星级饭店里看见了那样几件大漆的仿古陈设:一张条案、几只绣墩、一堂四扇屏风。很少有人在它们跟前驻足,仅独我一阵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走近细看,不错,正是那朴拙的彩绘和雕刻,一刀一笔都似认得。我很想对谁讲讲它们,但马上明白,这儿不会有人懂得它们,不会有人关心它们的来历,不会再有谁能听见那一刀一笔中的希望与岑寂。
冬天的末尾。冻土融化,变得湿润松软时,B大爷在门前那块空场上画好一条条白线,砖瓦木料也都预备齐全,老屋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阵阵笑声不单是因为新屋就要破土动工,还因为大爷带来的“基建队”中有个傻子。
“嘿,三子,什么风把你刮来了?”
“你们这儿不是要盖房吗?”
三子?这名儿好耳熟。我正这么想着,他已经站到我跟前,并且又叫着我的名字了。“喂,还认得我吗?”他的目光迟滞又迷离。
“噢……”我想起来了,这是我的小学同学,可怎么这样老了呢?驼背,而且满脸皱纹。“你是王……?”
“王……王……王海龙。”他一脸严肃,甚至是紧张。
B大爷领着三子和V去挖地基。三子一边挖土一边念念叨叨地为我叹息:“谁承想他会瘫了呢?唉,这下他不是也完了?这辈子我跟他都算完了……”
三子的话刺痛了我。
那个23岁、两腿残疾的男人,正在恋爱。他爱上了一个健康、漂亮又善良的姑娘。正是这爱情的到来,让他想活下去。
那时他想,必须努力去做些事,或许有一天就能配得上她。但是总有一块巨大的阴影,抑或巨大的黑洞――看不清它在哪儿,但必定等在未来。三子的话,又在我心里灌满了惶恐和绝望。③
一个傻人的话最可能是真的。
杨树的枝条枯长、弯曲,在春天最先吐出了花穗,摇摇荡荡在灰白的天上。我摇着轮椅,毫无目的地走。街上人流如潮,却没有声音――我茫然而听不到任何声音,耳边和心里都是空荒的岑寂。
夕阳西坠时,看见了农田,看见了河渠、荒岗和远山,看见了旷野上的农舍炊烟。这是我两腿瘫痪后第一次到了城市的边缘。
然后,暮色苍茫中,我碰上了一个天才的长跑家――K。K在我身旁收住脚步,愕然地看看我,问我这是要到哪儿去。我说回家。他说,你干吗去了?我说随便走走。他说你可知道这是哪儿吗?我摇摇头。他便推起我,默默地跑,朝着那座“隆隆”轰响的城市,那团灯火密聚的方向……
K推着我跑,灯火越来越密,车辆和行人越来越多……
他从未受过正规训练,只靠两样天赋的东西去跑:身体和梦想。他每天都跑两三万米,每天还要拉上六七百斤的货物蹬几十公里路,年年他都捧一个奖杯或奖状回来,但仅此而已,梦想还是梦想。多少午后我和K才懂了那未必不是上帝的好意相告:梦想就是梦想,不是别的。
夏天的傍晚,我把轮椅摇过小桥,沿河“漫步”,看那撒网者的执著。烈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
长久地看那一浪推一浪的河水,你会觉得那就是神秘,其中必定有什么启示。④
“逝者如斯夫”?是,但不全是。“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也不全是。浪是水,浪消失了水却还在,浪是什么呢?浪是水的形式,是水的信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什么?水是浪的根据,是浪的归宿,是浪的无穷与永恒吧。
那两间老屋便是一个浪,是我的7年之浪。我也是一个浪,谁知道会是光阴之水的几十年之浪?这人间,是多少盼望之浪与意料之浪呢?
就在这样的河边,K跑来告诉我:三子死了。
“怎么回事?”
“就在这河里。”
雨最大的时候,三子走进了这条河里;在河的下游。
我和K默坐河边。
河上正是浪涌浪落。但水是不死的。水知道每一个死去的浪的愿望――因为那是水要它们去作的表达。可惜浪并不知道水的意图,浪不知道水的无穷无尽的梦想与安排。
“你说三子,他要是傻他怎么会去死呢?”
也许只有B大爷知道:三子,人可不比谁傻,不过是脑子跟众人的不一样。
河上飘缭的暮霭,丝丝缕缕融进晚风,扭断,飞散,那也是水呀。只有知道了水的梦想,浪和云的雾,才可能互相知道吧?
⑤
老屋里的歌,应该是这样一句简单的歌词,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
……
(节选自《老屋小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两次提到23岁,我活到了最狂妄的年龄时遭遇到生命的幸与不幸,引发了读者对我命运走向的关怀。
B.文中V、B大爷和K等人没有出现具体的名字,表明他们没有任何特指性,只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代表。
C.老屋和《我与地坛》中的地坛这些地名,既是作品地理标签,也承载了生命的感悟,是我精神的故乡。
D.文中关于三子死亡的叙述轻描淡写、漫不经心,没有流露出任何感情色彩,体现了对三子刺痛我的不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②详细叙述了工作内容及流程,突出了工作文雅性,旨在表达人们对我们这些年轻残疾人的怜悯。
B.句子③傻子的话让本来等在未来的人生阴影变得清晰无比、近在眼前,也为下文傻子不傻埋下伏笔。
C.句子④两处引用和否定引发并深化了哲思,与《我与地坛》把哲理思考穿插在景物描写和往事回忆中类似。
D.句子⑤与前文句子①相照应,使选文结构完整,用歌词形象地表现了老屋中日复一日、平淡有梦的生活。
8.在叙述“恋爱故事”时,为什么从第一人称转换到了第三人称,请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认为此文“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6.D(D 项中“体现了对三子刺痛我的不满”有误,体现了作者冷峻的笔法、客观的叙述)
7.A(A 项中“旨在表达人们对我们这些年轻残疾人的怜悯”有误,是为下一段表达我特定的感受作铺垫)
8.(1)用第三人称能更加客观冷静地展现我当时的心理状态,姑娘的到来给身陷残疾的我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2)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我当时那段难以磨灭的体验,拓宽了审美空间,丰富了读者对我的心灵体验。(每点2分,意对即可)
9.(1)选文回忆了老屋生活中遇到的人和耐人寻味的故事,语言清淡平和,理性地抒发了人 生感悟,(比如 B大爷的经历、我和 K 对梦想的感慨,三子的去世等)。
(2)过去的人生际遇无论多么浓烈,与大漆仿古陈设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却又无人可诉说,爱情的到来让我或喜或悲,多年以后的回忆已变得冲淡,我已回不到那个时空,记忆 变得悠远。
(3)文章内涵丰厚隽永,把对人生、对生命等重大命题的思考寓于浪与水的关系中,引导 人们反思(人生要有梦想,在追求梦想过程中,心灵变得丰盈,生命充满期盼)。(每点2 分,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