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温馨时光
胡启涌
①瓦房上铺了一层明晃晃的霜。一排排瓦垄,像钢琴的白键横放在大山间。四野阒寂,一地霜白。降霜要比落雪冷,霜风掠过屋顶呜呜直响。过了一阵,躲在云层后面的太阳,满脸羞红地看着大地,满地的霜就退场了。瓦上的霜融化成水,顺着瓦沟滴落下来,溅起朵朵水花,一朵追着一朵地绽放在檐下。晶亮的水珠儿溅落在几盆花上,让花朵与叶子鲜亮了许多。
②冬日阳光暖暖,湿润润的瓦房泛上了一层年深月久的斑驳。炊烟从青瓦间升起,飘飘袅袅。对一群早醒的麻雀来说,这是一个温暖的暗示。鸟儿们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在屋里忙着侍弄灶火的大娘,最懂它们的心思,舀上一碗碎米从屋里出来。随着一道漂亮的弧线,碎米簌簌落地,一群鸟儿在院子里争抢起来。大叔拿上一把扫帚,准备清扫院子里的积水,不料吓飞了正在进食的鸟儿。大娘一脸不悦地朝着大叔说:“你忙这一会儿干啥?等雀儿吃了再扫吧。”“这些麻雀都被你惯坏了,每天早上都来讨吃的。”大叔嘀咕着。“这么冷的天,雀儿去哪里找吃的?只要一年收成好,麻雀吃点算啥子。”大叔便不说啥了,等麻雀收拾完院里的碎米、纷纷飞落在屋顶上,才站起身来开始打扫院子。
③一收一放间,竹子扫帚从水泥地面划过的声音,就像霜风吹过竹林。扫过水,大叔俯下身子,把被风吹倒在地的花小心扶起,拴在竹篱笆上。房前的柴垛码得整整齐齐,有半人高,大叔担心柴火被雨水润湿,找来一块塑料布盖上,还用几块砖头把塑料布的四边压实。大娘在屋里忙着做饭,系着一条素色的围裙,坐在灶前的小木凳上,往灶里添上几块柴。火势更旺了,烧得“噼噼啪啪”直响,映得大娘满脸红光。
④大叔收拾完院里的活儿,进屋时手里拎着一把香葱。这是在自家菜园里扯的,香葱绿得水灵,须根上还挂着黑黑的泥土。大娘接过香葱,冲洗干净。一段切菜的轻快节奏在木屋里响起。“老头子,你再去菜园里弄些白菜和萝卜来。今天早上煮火锅,打霜后的蔬菜好吃。”大娘边忙着手里的活,边与大叔说话。
⑤炉火正旺,锅里泛红的辣子汤已煮沸了,满屋子荡着腾腾热气。大娘往锅里添着白菜,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霜打的白菜不一样,又脆又甜。”大叔手握一杯刚泡好的茶,坐在炉子边,不禁笑侃起来:“说得叫人嘴馋,好像比山珍海味还好吃一样。”“哈哈哈……”老两口开心大笑起来。笑声吵醒了屋里睡得正香的小花猫,它跳到火炉边的沙发上,又钻进大娘的怀里。
⑥孩子们在贵阳和遵义工作,已分别打来了电话,说回老家过年,还特地叮嘱两位老人,说现在超市里什么年货都有,到时候买回来就是,家里就不用操心准备了。但是老两口总觉得不备点什么,心里空荡荡的不踏实,于是又忙着张罗。大娘将自家种的绿豆备好,打算做孩子们喜欢吃的绿豆粉,还把黄豆细心地筛选了一遍,拿一半煮豆豉,拿一半生豆芽。大叔也不闲着,把酿米酒、做汤圆的糯米选好,实实地放在屋里,还把烙绿豆粉饼用的秸秆堆放到厢房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随时用都是干燥的。就连烟花也已订好了,包娃儿们放个够。
⑦酿米酒要经过两天的恒温发酵、二十天的装罐密封才酿成,要早些准备才不误孩子们回来吃上开坛米酒。大娘将酿酒用的铁锅、木盆、甑子、簸箕、筲箕通通刷洗一遍后,开始泡米、蒸馏、拌曲。酿米酒是山里人的一件大事,每一道程序都不得马虎。大娘把拌匀酒曲的米饭盛在木盆里后,用拳头在正中摁下一个小坑,这就是酒窝。大叔用纱布将酒曲米饭盖上,然后小心地将木盆放在锅里,再用稻草和蓑衣罩住木盆保温,开始发酵。大娘来到灶前,把手伸进灶膛里试了试温度,不温不火,最佳温度。一切已妥,就等出酒了。
⑧大娘正准备解下围裙歇会儿,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掏出来一看是女儿打来的视频电话。正准备点开视频时,大叔摆手示意:“去院子里。”“为啥?”“你在灶前视频,不就露馅了吗?孩子见我们准备这些,又该担心我们累着了。”大娘听了点点头,转身就到院子里。舒心的笑声在院子里响起,院前树上的一对喜鹊叫得满院子喜气荡漾。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1日)
7. 本文题为“温馨时光”,你从文中读到了哪些温馨的画面?
8. 小逸认为,应该在文中写出大叔、大娘和孩子们的名字。小文却认为,不写具体的名字更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9. 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鸟儿们
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
10.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本文则展现了当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有何异同?
【答案】7. 大娘喂麻雀;大娘做饭,灶火映出满脸红光;大叔从菜园里采来蔬菜,笑侃自家菜格外甜香;儿女孝顺,都要回家过年,嘱咐父母不要劳累;大叔大娘张罗孩子们爱吃的食物;老两口开心的笑声吵醒了小花猫;大娘高兴地和女儿通视频电话……(答出任意4点即可)
8. 示例1:我同意小文的观点。社会好了,人民生活幸福了,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千千万万个家庭都这样。不写具体的名字,更具有普遍性,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示例2:我同意小逸的观点,写出具体的名字,文章更具体,更真实。
9. “心领神会”指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鸟儿们已经习惯了大娘的投喂,既表现了大娘的善良,也反映出人们收成好、生活富裕的现状。
10. 同: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百姓安居乐业。
异:前者是虚构,后者是现实,且现实生活更好,物品极大丰富,通讯便捷。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依据第②段“在屋里忙着侍弄灶火的大娘,最懂它们的心思,舀上一碗碎米从屋里出来。随着一道漂亮的弧线,碎米簌簌落地,一群鸟儿在院子里争抢起来”可知这是写大娘把碎米撒落到院子里,给落到院子里的小鸟吃。据此可概括为:大娘喂麻雀;
依据第②段“娘在屋里忙着做饭,系着一条素色的围裙,坐在灶前的小木凳上,往灶里添上几块柴。火势更旺了,烧得‘噼噼啪啪’直响,映得大娘满脸红光”可以看出,大娘扎着围裙做法,灶火的红光映满大娘的脸。据此可概括为:大娘做饭,灶火映出满脸红光;
依据第④段“大叔收拾完院里的活儿,进屋时手里拎着一把香葱。这是在自家菜园里扯的,香葱绿得水灵,须根上还挂着黑黑的泥土”“老头子,你再去菜园里弄些白菜和萝卜来。今天早上煮火锅,打霜后的蔬菜好吃”,第⑤段“大娘往锅里添着白菜,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霜打的白菜不一样,又脆又甜。’大叔手握一杯刚泡好的茶,坐在炉子边,不禁笑侃起来:‘说得叫人嘴馋,好像比山珍海味还好吃一样。’‘哈哈哈……’老两口开心大笑起来”可知,大叔从菜园里采来蔬菜,对妻子笑着说自己家的菜吃着格外甜香。据此可概括为:大叔从菜园里采来蔬菜,笑侃自家菜格外甜香;
依据⑤段“老两口开心大笑起来。笑声吵醒了屋里睡得正香的小花猫,它跳到火炉边的沙发上,又钻进大娘的怀里”可知,小猫也被两个老人的笑声吵醒了。据此可概括为:老两口开心的笑声吵醒了小花猫;
依据第⑥段“孩子们在贵阳和遵义工作,已分别打来了电话,说回老家过年,还特地叮嘱两位老人,说现在超市里什么年货都有,到时候买回来就是,家里就不用操心准备了”可知,在贵阳和遵义工作孩子们要回家过年,并特地叮嘱两位老人不用操心准备了啥了。据此可概括为:儿女孝顺,都要回家过年,嘱咐父母不要劳累;
依据第⑦段“酿米酒要经过两天的恒温发酵、二十天的装罐密封才酿成,要早些准备才不误孩子们回来吃上开坛米酒”可知,为了迎接孩子们,两位老人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爱吃的食物。据此可概括为:叔大娘张罗孩子们爱吃的食物;
依据第⑧段“娘正准备解下围裙歇会儿,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掏出来一看是女儿打来的视频电话。正准备点开视频时,大叔摆手示意:‘去院子里。’‘为啥?’‘你在灶前视频,不就露馅了吗?孩子见我们准备这些,又该担心我们累着了。’大娘听了点点头,转身就到院子里”可知,怕孩子们惦记,大娘去院子里和女儿通视频电话。据此可概括为:大娘高兴地和女儿通视频电话。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人物与主题关系的能力。可在理解主题基础上分析两个人不同的观点。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描述大叔和大娘的生活场景来传达一种乡村生活的温馨、幸福以及亲情氛围等。如果写了具体名字,可能会使读者的关注点更多地局限于特定的这两个人,而忽略了他们所代表的更广泛的乡村人群和生活状态。不写具体名字,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将自己代入其中,感受到这种普遍存在于乡村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从而更能体现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
示例1:我同意小文的观点。全文主要回忆了一对老年夫妻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子女相处温馨场景,抒发了作者对家庭的温馨和睦的赞美之情,进而表达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歌颂。作者以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描述,却反映了万千家庭的美满幸福生活,具有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
示例2:我同意小逸的观点。全文主要通过一个家庭的日常温馨场景的描述,赞美了生活的和谐温馨。写出具体名字能让读者对大叔和大娘这两个人物有更清晰的认知和记忆点,使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读者会随着具体名字去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和情感,更能产生一种对特定人物命运的关切,也会让故事更具真实感和吸引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心领神会”指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依据②段中“鸟儿们心领神会”可知,这里用“心领神会”描绘鸟儿们,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和“在屋里忙着侍弄灶火的大娘,最懂它们的心思,舀上一碗碎米从屋里出来。”这两句话的意思可知,这个词语能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鸟儿们已经明白了大娘经常投喂的行为,一方面既表现了大娘善良的性格,同时通过这样温馨场景的描绘,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有何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富裕了。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要将陶渊明所向往的理想生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在此基础上比较异同即可。
相同点:依据选文①段“瓦房上铺了一层明晃晃的霜。一排排瓦垄,像钢琴的白键横放在大山间。四野阒寂,一地霜白。降霜要比落雪冷,霜风掠过屋顶呜呜直响……瓦上的霜融化成水,顺着瓦沟滴落下来,溅起朵朵水花,一朵追着一朵地绽放在檐下。晶亮的水珠儿溅落在几盆花上,让花朵与叶子鲜亮了许多”,②段“冬日阳光暖暖,湿润润的瓦房泛上了一层年深月久的斑驳。炊烟从青瓦间升起,飘飘袅袅”,③段“一收一放间,竹子扫帚从水泥地面划过的声音,就像霜风吹过竹林。扫过水,大叔俯下身子,把被风吹倒在地的花小心扶起,拴在竹篱笆上。房前的柴垛码得整整齐齐,有半人高”和《桃花源记》一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句意可知,两文都描绘了生活环境优美富饶;
依据选文②段“对一群早醒的麻雀来说,这是一个温暖的暗示。鸟儿们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在屋里忙着侍弄灶火的大娘,最懂它们的心思,舀上一碗碎米从屋里出来。随着一道漂亮的弧线,碎米簌簌落地,一群鸟儿在院子里争抢起来”,③段“大娘在屋里忙着做饭,系着一条素色的围裙,坐在灶前的小木凳上,往灶里添上几块柴。火势更旺了,烧得‘噼噼啪啪’直响,映得大娘满脸红光”,④段“大叔收拾完院里的活儿,进屋时手里拎着一把香葱。这是在自家菜园里扯的,香葱绿得水灵,须根上还挂着黑黑的泥土。大娘接过香葱,冲洗干净……大娘边忙着手里的活,边与大叔说话”和《桃花源记》一文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句意可知,两文都描绘了生活安定富足,百姓自由快乐的美好生活场景。
不同点:依据《桃花源记》内容,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所以,这样的美好生活是作者虚构的,现实生活并不存在。而本文描绘的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场景。且现实生活中,通过描绘这对夫妻美满幸福的生活,折射出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美好幸福生活,意义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