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
题。
文本一:
睡二指
王愿坚
①1935年,锁蛟岭……突起的峰峦、茂密的树林。一支不大的部队正沿着这丛林中的小路急匆匆地走着。这是个奇怪的行军行列:从队首到队尾扯着一条绳子,战士们一个个紧抓住 绳子,脚步跟跄地往前赶。
②这便是他所指挥的那支红军游击队。
③这天,秘密交通送来了上级的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到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共同进行一次大的战斗。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但是,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敌人调动了沿途的军队和民团,前堵后追,紧紧地咬住不放。为了保存力量,如期到达指定地点,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
④除了战斗就是赶路,日夜不停地赶路。谁负伤了,背起;谁脚上打泡了,扶起。衣服被划破了,一条条一片片地桂在身上,有的已经围上芭蕉叶子避体了。煮饭的时问是没有的,战士们一边走着一边从粮袋里抓出把生米,再随手捋把嫩树叶子,一道塞进嘴里。但是,最难耐的还是困倦。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
⑤人们多么需要睡一觉啊!
⑥第四天上,他弄来了一些树皮搓成了一条长绳,人们抓着绳子走着团一会儿眼晴。这也好不了许多:这一个,好像故意似的,身子一赳超,一头撞到树干上,然后蓦地惊醒过来,揉着肿起的脑袋追上了队伍;那一个脸被树枝划破了;又一个脚被山石碰伤了……管它呢,总可以多少睡一会儿了。
⑦疲困强烈地袭击着整个队伍。
⑧副支队长任丕祥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踩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问唾一哇!”
⑨“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要不,犹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二指犹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扶着树干的手松开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葛地,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上,口里还在吻响地说着:“稍微……二指……”在他摔倒的时候,脸被石尖扎破了,股红的血一 滴滴地落到草梢上。但他丝毫也没有发觉。他睡得那么香,长长地打着鼾,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
⑩他弯下身,把任丕样的身体放平了些,把他脸上的血水擦了擦。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整个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就在这一利那,他大声地喊道: “休息!”
⑪说出这两个字时,他的心情是万分复杂的。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
⑫君看大家都睡好了以后,他从一个战士的枪上抽出了一根枪探条,来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括进土里。一条细细的影子针针地映在地面上。他仲出两个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上了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
⑬“等影子走到这里,我一定得叫醒他们!”他暗暗下了决心。然后又警惕地向远处眺望了一下,山路上空荡荡的,看来敌人还远。
⑭只到这时,他才览得眼皮是那么沉重。
⑮“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简,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是喷了几次以后,这办法失去了效验。于是他又找来了两棵草棍儿,把眼皮撑起来,这样眼皮是不会垂下来了,可是过了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平了。
⑯就在这时,眼前一簇黑点在晃动起来,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在他目力所及的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
⑰“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冗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按起水湿着眼晴,一面向睡览的同志们跑去。
⑱似乎在他一生中没有比叫醒这些同志们更困难的事了。怎么叫也叫不应。他刚把这个拖起,要拖那个的时候,这个又仆倒了。费了好大的劲才叫醒了三个人。“怎么办?”没有时间磨蹭了,他抬起脚向着任丕祥的腿上踹了两下,接着又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
⑲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
⑳“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他气冲冲地说完,带着那三个战士,迎着敌人跑去。
㉑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瓒上背后那一道山岭……
(根据王愿坚小说《休息:删改)
文本二:
杨成武回忆录:夜行记(
节选)
走着,走着,突然队伍停住了。
这是常有的事。遇到隘路、小桥,往往行军受阻,前面的放慢了脚步,后边拉不开步子,得稍稍等一等,要是碰上了“拦路虎”,那等的时间更长,得等到前卫开辟好通路,才能让后续部队 前进。一晚上,这样走走停停要碰上好几回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动静。小白抓着马几巴.已经发出了那声。马背上的瑞号,也 沉沉地垂着脑袋进入了梦乡。再看看前面,队伍里的战士都在打晓儿,静悄悄地一个紧换一个,后面的拉着前面的背包站在长长的羊肠小近上。
“到底怎么回事?前面的障碍排除了没有?”站了好一会儿,我等不及了,朝前走去。 当我来到前面时,几乎愣位了。
哦,原来队伍断“线”了――前面的队伍早已踪影全无。现在原地站着的几十个人,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手拉着前面的背包。仔细一看,最前面那个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唾着了,而后面的 同志由于黑夜篆篆看不清楚,以为又要停住等了,便习惯地站住了,时间一长,也就打起吨条。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部队以一种奇怪的行列行军,从队首到队尾都扯着绳子,是为了让战士们得到一点休息的时间。
B.文本一中老范决心让战士们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睡二指”,折射了他此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
C.文本一通过描写红军游击队在敌人围迫堵微下的艰苦行军,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
D.文本二中队伍突然停住了,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结果在等待的过程中,几十个战士都站着睡着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说,不正硼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运用“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等一系列比喻,形象地描写出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
8.本文详细描写硬汉任丕祥的睡态,他的睡态凸显了整个行军队伍的疲危状态,这促使老范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
C.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
D.文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形象;文木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不失生动。
8.“可就是因为这,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在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唾得太沉,手一松,一失脚,掉下悬崖牺牲了……”这是文本一的一段话,请指出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并简要分析其在原文中的作用。(4分)
9.王愿坚在《谜的启示》中说:“小说要用小去反映大,以部分去显示企体……”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现王愿坚这一艺术思想的。(6分)
答案:
(二)6.D 7.A
8. ①该段话应放在⑥段后面(1分)。②这段话写的是在行军过程中的一个极端事例,凸显出行军的异常艰难(1分):与前面其他人疲惫的状态形成呼应(1 分),为下文任丕祥提出睡二指的合理请求做了铺垫(1分)。
9. 9.用小去反映大:①通过 细节塑造人物高尚品质和高大形象。老范用冷水喷脸,用草棍儿撑眼皮等细节集中地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2分)②通过小事件反映重大革命事件。用关于休息的小事件体现长征艰苦异常的环境。(2分)以部分去显示全体:以个体形象反映群体形象。用老范的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者群体的伟大精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