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答案:
8.(4分)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狂风七手八脚地刮,赋予其人的状态,写出了狂风狂乱、狂野的特点。②“一干二净”写出狂风对花朵的摧毁力巨大(摧毁力度很大)。③“卷”写出了落花与黄沙在风的作用下,搅在一起的惨烈状态。④“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春天逝去的迅速,更凸显了风的狂野。⑤ 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春日短暂的可惜之情。(1分)
(评分标准:⑤为必答1分,其他一点2分,两点3分)
9.(4分)①第一次出现,针对人们自然地想象大明湖的美,指出现实其真实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现状的遗憾之情。(1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1分)②第二次出现,是在现实场景描写之后对大明湖特点的再一次总结与强调,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被人为毁坏的愤怒与悲哀。(1分)③两次反复出现,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1分)④两次出现将作者对大明湖的情感层层推进。(1分)
(评分标准:任意4点得4分)
10.(3分)①郁达夫选取“秋草”“落蕊”“秋蝉”等景物,表达出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秋独特的享受与喜爱。(1分)②本文作者选取了秋日的败柳、残荷、破败土坝、断藕等意象(景物),呈现出破败、衰落的颓势,写出了深沉、厚重的感觉;(1分)③“一两截”“三五枝”等数量词,写出稀疏、寥落的感觉,整体上具有构图之美;(1分)④面对“枯瘦”“悲凉”的秋色,作者并非悲伤、失意,而是表现出了满怀喜爱、享受与依恋,与郁达夫审美趣味相一致。(1分)
(评分标准:第①点必答分1分,其他3点任答两点2分)
11.(5分)①文章开篇部分即承接标题写了大明湖的春天,但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为的破坏,大明湖的春天无从说起,也无从欣赏,带有遗憾与可惜。②接着作者写了大明湖作为名胜的原因在于其有北方难得的水以及出产有名。③最后写自己对大明湖的秋景情有独钟,因为秋天可以凸显大明湖“大”“明”的特点。④文章本质上是围绕“大明湖”进行的构思,不管是写春遮蔽了它的美,还是秋彰显了它的美,凸显的都是作者对大明湖的本身的爱和怀念。⑤标题为“大明湖之春”则更带有对大明湖恢复原来面貌的美好期待。
(注:第④为必答,2分;其他任意3点得3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