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大明湖之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6分)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③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
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梁地,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
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⑤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⑥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⑦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
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⑧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原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有删减)
【注】亢德先生:即陶亢德,老舍先生的好友,时任《宇宙风》杂志编辑。《大明湖之春》即是由他出题目向老舍先生约的稿。
8.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4分)
9.“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在文章中两次出现,分析其作用。(4分)
10.第⑦段画线句中的个人审美趣味与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审美趣味异曲同工,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11.本文标题为“大明湖之春”,最后笔墨却落在“大明湖之秋”,请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5分)

 

 

答案:

8.(4分)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狂风七手八脚地刮,赋予其人的状态,写出了狂风狂乱、狂野的特点。②“一干二净”写出狂风对花朵的摧毁力巨大(摧毁力度很大)。③“卷”写出了落花与黄沙在风的作用下,搅在一起的惨烈状态。④“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春天逝去的迅速,更凸显了风的狂野。⑤ 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春日短暂的可惜之情。(1分)
(评分标准:⑤为必答1分,其他一点2分,两点3分)
9.(4分)①第一次出现,针对人们自然地想象大明湖的美,指出现实其真实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现状的遗憾之情。(1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1分)②第二次出现,是在现实场景描写之后对大明湖特点的再一次总结与强调,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被人为毁坏的愤怒与悲哀。(1分)③两次反复出现,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1分)④两次出现将作者对大明湖的情感层层推进。(1分)
(评分标准:任意4点得4分)
10.(3分)①郁达夫选取“秋草”“落蕊”“秋蝉”等景物,表达出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秋独特的享受与喜爱。(1分)②本文作者选取了秋日的败柳、残荷、破败土坝、断藕等意象(景物),呈现出破败、衰落的颓势,写出了深沉、厚重的感觉;(1分)③“一两截”“三五枝”等数量词,写出稀疏、寥落的感觉,整体上具有构图之美;(1分)④面对“枯瘦”“悲凉”的秋色,作者并非悲伤、失意,而是表现出了满怀喜爱、享受与依恋,与郁达夫审美趣味相一致。(1分)
(评分标准:第①点必答分1分,其他3点任答两点2分)
11.(5分)①文章开篇部分即承接标题写了大明湖的春天,但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为的破坏,大明湖的春天无从说起,也无从欣赏,带有遗憾与可惜。②接着作者写了大明湖作为名胜的原因在于其有北方难得的水以及出产有名。③最后写自己对大明湖的秋景情有独钟,因为秋天可以凸显大明湖“大”“明”的特点。④文章本质上是围绕“大明湖”进行的构思,不管是写春遮蔽了它的美,还是秋彰显了它的美,凸显的都是作者对大明湖的本身的爱和怀念。⑤标题为“大明湖之春”则更带有对大明湖恢复原来面貌的美好期待。
(注:第④为必答,2分;其他任意3点得3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2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2

相关推荐